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电视已死?杞人忧天

2013-4-1创事记王如晨
:电视已死?杞人忧天

依据北京等地的电视开机率走低、广告商朝互联网迁移现状,断言电视已死,我觉得杞人忧天了。

这确实与PC、各种移动终端的冲击有关。身边的人们,在各种场所把玩不停。电视越来越受到冷落。

连接互联网的终端确实比电视有很多优势。你可以看到及时的海量资讯、刷微博,看视频,玩游戏,买东西。

但人们同样看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外的更多地方,尤其偏远乡镇,电视甚至还是唯一视讯工具。显然,北京、上海等地不能代表全国,更代表不了世界。而且,过去两年,随着综艺娱乐、新版电视剧的盛行,电视机依然占据着人们很多时光。

在很多偏远乡镇,电视还是唯一的视讯工具。

我觉得,需要从两个层面澄清电视这个传播渠道的生命力。

第一层,传统电视确实会持续受到冷落,但市场中长期将僵而不死。

决定这一点的不是互联网,而是内容本身。PC、PAD、手机早已吞噬传统电视的一般资讯市场,后者时效延迟、内容稀少,导致服务沦为鸡肋。但在需要大尺寸屏幕呈现的直播节目、电视剧、电影、娱乐、体育等节目上,三种终端并不占据更多优势。手机看大片效果让人无奈,PAD、PC略好,但分辨率、视觉体验一般,对于那种对色彩、现场感、环境背景、真实体验要求较高的视频节目来说,仍差强人意。

这点你从过去两年攀升的电视票房里也能感受到。传统电视虽然骑墙,在上述类型的节目中,依然拥有忠诚度。

另外,许多节目需要分析、加工,比如需要解说的体育节目、一些有着知识与理解门槛的政经大事。传统电视人的优势分明,电视仍主导着许多市场。

人的社会学、心理学需求,也将决定着传统电视不会退出市场。PC、PAD、手机,都带有一定私密情感,虽然可以在线分享、交互,但同一物理空间很少有分享,缺少家居环境的内部开放。电视是家居氛围里几乎不可缺的一部分,是一种亲情沟通的渠道,也是家庭生活与外界共鸣的窗口。

事实上,许多电视的节目,都带有公共性,视觉对电视需要一定的距离感,与心理学关联,不可能消除;而适应PC、PAD、手机的内容,多带一定个人化、私密化,需要独自、亲近收看。

我不否认,传统电视如果一直远离互联网,即便僵而不死,但是商业化空间会日益狭窄,最后可能被逼入夹缝,沦为一种媒介补充。

第二层,“电视”与“互联网”的概念正在分化、变革,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电视,将焕发生命力。

现实中,无论传统电视,还是互联网,双方都在朝对方走近,一个融合的时代正在开启。OTT(互联网电视)的概念正在深入人心。在我看来,电视开机率走低,更像是一则为新兴的互联网电视业所做的隐性广告。

事实上,人们早已觉察到这一市场的魅力,只是因为监管政策、产业成熟度欠缺、商业模式难以形成而失败,像那10多年前夭折的微软“维纳斯计划”、8年前夭折的盛大“盒子计划”等。

但也有规范的成功模式与力量,至今延续。高速成长的IPTV,虽然带有专网特征,内容方面带有太多监管,但已具有一定互联网基因,时时在线、交互、用户拥有一定的内容选择权,从而在中国塑造了一种可行的付费模式。目前这一领域正在快速经历标清到高清的转换,广告、增值业务将有更多创新。IPTV付费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上,胜过迟迟无法形成收费模式而过度依赖广告的网络视频。两年前,几家网络视频公司曾达成用户收费联盟,最后冷场消失。

相对来说,我更看好OTT的未来。抛开中短期的政策监管看,它将是真正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电视,或者也可以说是电视互联网。眼下实现它的方式,一是融有互联网智能机顶盒的电视一体机,二是传统的电视,外加一个互联网智能机顶盒。

个人认为,更为理想的OTT,需要构建完善的云模式。云端负责整合内容与存储,用户端可以通过遥控器或其他功能集成的设备,甚至人体控制电视。而我们面前的电视,在硬件上可以进一步瘦身,类似于之前PC业的“瘦客户机”,成为“瘦电视机”,甚至成为纯粹的显示终端。

当然,这种过度理想的状态很难实现。因为,这种模式会迫使人们牺牲个人的隐私与私密情感。人们不会为了过度便利而放弃一切主动性、参与性、选择权。因此,我认为,未来的电视,一体机与带有“瘦电视”概念的机顶盒将同时并存。

而从商业角度来说,注入互联网基因的电视,既拥有互联网的开放性,又具有传统电视的上述,可以创造“二次传播”效应,放大内容力量,衍生更多服务。事实上,几年来,新媒体广告正是基于“二次传播”效应得以快速成长。

因此,“电视已死”的说法太过悲观,杞人忧天。借助互联网,电视有力量走出傲慢,将选择权交给我们,这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电视,将重新苏醒,再度散发璀璨光芒。至于商业广告,面对海量需求,它只是自然的衍生品。

本文来源:创事记 作者:王如晨

相关文章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