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硬件配置参数比拼遭遇瓶颈之后,人机交互(Human-Machine Interaction)就成为“救万机于水火”的大神。动动手指、挥挥玉手、眨眨眼睛,甚至是运用意念,你就可以控制手机、Pad、电脑和电视。也许这些还不是最炫的,传递气味、远程拥抱、热反馈手柄等交互方式,已经超越普通的形态,带领消费者进入一个科幻的世界。
眼控识别
巨头的新战场
从今年6月开始火起来的Google Glass仿佛打开了眼控的产品阀门,越来越多的厂商扎入其中。不仅是谷歌,苹果、微软、索尼也纷纷扎堆,以专利申请筑起技术门槛。且不说三星Galaxy S3“智能休眠”将眼控技术嫁接上手机,近日火爆的“Iris”相机,则让全球玩家见识了眼控的神奇。
记者了解到,该款相机的用户可以靠眨眼睛的动作控制镜头最后完成拍照,全不用手的辅助。还可以依不同使用者设定惯用的光圈、ISO与镜头呈现等设定值。另外,相机可以辨识镜头里的每一个人,拍照后图片会通过无线传输到指定位置,或储存在SD卡里。
借助“Iris”,眼部追踪控制着相机的所有机制。要想让相机放大,你就稍稍斜视;要想缩小,你就张开眼睛;要想按下快门,你就凝视,并眨两次眼睛。“Iris”的创新不仅在于根据眼部运动做出反应,它还与用户创建了一种关系。当用户拿起相机时,只要他在相机内部软件注册了生物识别数据,相机就会对他扫描并识别出身份。一旦识别出用户,相机就会自动销毁此前创建的一系列偏好。
语音交互
席卷四屏的功能
自从苹果Siri个人语音助理功能横空出世之后,语音交互方式席卷了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电视甚至汽车等众多消费电子产品。
而苹果Siri、三星、科大讯飞等中外厂商推出的语音功能已经成功嫁接到电视上。三星ES8000系列的语音功能就以听懂人话为卖点。一句“你好,电视”就能开机并操控。目前,长虹、创维、康佳、TCL、海信、海尔等彩电厂商的高端产品均已经实现了语音交互。
与语音交互相伴而行的是手势操控。目前该交互方式也以电视为主——类似Kinect的手势操作,在前置摄像头前挥挥手,就可以开始玩游戏,比如《愤怒的小鸟》。而挥手还可以激活相机,或者看短信。只是这种交互方式,适合在客厅等较大空间,如果在公共场合,很容易引起误解。
意念控制
交互的最高境界
还有什么比“所想即所得”的交互方式更懂人心呢?不过,这种交互还处于概念期。据报道,麻省理工学院一名学生就发挥奇思妙想,将手势识别、摄像头、投影和云计算融合,不用携带任何大尺寸的设备,所有终端都浓缩在胸口的挂饰和贴在手指上的胶片中。当你想拍照时,只需要用四根手指摆出一个框的形状;当你想玩赛车游戏时,随手拿过一张纸,就能瞬间变显示屏,而手指则是方向盘。
听起来这些太过匪夷所思,简直就是科幻电影中才会有的场景。但是,还有更炫的——研究人员通过人脑思维控制机器人。头戴嵌入电机的装置,把大脑内部活动通过传感器传到电脑中,将信号转换成命令后,再传给机器人。一款名为XWave的耳机,亦属于意念产品。使用者只要戴上它,通过接触额头的任意部位读取脑电波,进而掌握大脑信息,甚至用脑电波控制手机。
在语音、手势、眼控之后,意念控制才是人机交互的最高境界。目前实现该功能仍有许多难题,看似遥不可及,但谁又能断言科技发展的进程呢?等着吧,无需肢体语言,意念就可以任意控制电子产品。
远程拥抱
社交媒介穿身上
由于互联网的问世,人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你只要“赞”好友的状态,就能表达你对他的关心,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煲电话粥”,连续几小时听对方倾诉衷肠,而“抱一抱”这三个字似乎距离我们愈发遥远。
“拥抱”身体上的接触在互联网时代甚至被认为已经跟不上潮流。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师梅丽莎开发出了一款新型背心,使得Facebook好友之间的情感分享成为现实,而且这会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情感分享,使用者可以充分感受到对方传递的温暖和爱意,从而让互联网上的互动具有了现实的色彩。
据了解,这款名为“Like-A-Hug”的背心被誉为“可穿在身上的社交媒介”,在与Facebook账号绑定后,每当好友“赞”了使用者发表的内容,背心就会自动充气,给后者一个温暖的拥抱,即使和朋友无缘见面,双方也能传递关心。Like-A-Hug的概念旨在解决好友之间相隔万里的痛苦,同时消除视频聊天的局限性。
记者观察:
心随我动 物随心动
看了这么多人机交互方式,想必读者朋友跟记者想法一样,意念最令人期待。早有观察者说,科技就是让人变得更懒。更有科学家描绘了千年后人类肉体进化“简图”——更高的个头、更小的大脑、更大的眼睛、更少的牙齿、更长的手臂和更多的皱纹——拜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所赐,千年之后的人类看起来非但没有变得更加英俊,反而更像“怪物”!
如果如此,那又有“神马”奇怪呢?越来越匪夷所思的人机交互,已经完全不需要人类“动手动脚”拼体力了。终有一天,心随我动,物随心动——这正是意念控制导致的境况。也许有人会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质疑这种可能性,认为终不过是科幻的所在。
好吧,一切皆有可能,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