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指导下的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启动首批试点,未成年人如果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可向游戏企业实名举报并叫停或监控子女的游戏账号。在该系统的监控下,未满18岁的网络游戏玩家进行游戏界面登录、游戏修改密码等一举一动,将全部曝光。
看完这篇新闻,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家长监控子女游戏帐号并可随时举报叫停,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至少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环境有了一个正确的风向。但是,即使家长有了这样的监控手段和权限,真的能让青少年从沉迷的网游中清醒过来吗?笔者认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青少年沉迷网游。
经常玩网游的人,在虚幻的空间,常常会听到游戏中某个角色的代名词——“马甲”。何谓“马甲”,网络交流之间流行的解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的身份,而不停的更换帐号或用户名称而形成的身份符号。那么,对于上述家长监控子女游戏帐号而言,家长监控的必要前提是:如何知道子女的游戏帐号,即使子女的某一个游戏帐号被家长监控或发现,而随之的是,不费吹灰之力几秒种便可重新开通新的游戏帐号,且可以申请开通无数的马甲帐号,轮流使用。实际上,家长可向游戏企业实名举报并叫停或监控子女的游戏账号并不影响子女继续网游,继而代之的是,更换多个“马甲”就此“逃过一劫”。
进而,家长可向游戏企业实名举报并叫停或监控子女的游戏账号,这种做法不断没有从根本上有效遏制青少年沉迷网游,反而会使游戏者越来越上“隐”。就目前的网游来看,几乎所有的游戏无一不是以积分、升级等经验值来决定游戏者在虚拟空间的“尊贵身份”。对于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来讲,长时间网游或许已经得到了数额经验值的“奖赏”。如果因为家长的监控举报而叫停游戏帐号,无疑会对游戏者黯然失色或心理创伤。长时间的游戏依赖,一瞬间并可变得精神不振。进而代之的是,游戏者重新申请帐号或多个“马甲”从零开始再次积累重现“尊贵身份”。
之所以青少年如此沉迷网游,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游戏的开发结构设置和游戏环境及游戏情节所造成,如果要想遏制青少年沉迷网游,那么,文化部及游戏开发商如何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开发适合不同角色环境的网络游戏?游戏本身从一定程度上讲,对青少年的思维益智起来一定的作用。从游戏的开发结构和游戏情节环境上,玩家如何有“度”?游戏情节思维方式又如何与玩家年龄特征匹配?这才是关键。为什么“偷菜”偷的如此火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积分比拼,比如,要达到多少积分才能买到一颗“种子”或者买一只“看家狗”。这样的游戏规则无疑对青少年是产生了好奇和游戏惯性;为什么千千万万的“偷菜”者半夜起床收果实,因为“果实”是用积分买来的,如果被别人顺手牵羊,那就等于浪费积分或者经验值总分落后他人。故此,只能“夜半邂逅”。这就是网游沉迷的魅力所在。
随着SNS社交网站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迷恋网游,特别是一些中小学生,更是情有独衷,无法自拔。过度沉迷网游,无疑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实上,就目前网游而言,游戏本身的基本结构和游戏环境存在很多缺陷,或者说,文化监管审查上对相匹配的年龄阶段的游戏有必要重新定义或分级。家长监控子女的游戏账号的出现,凸显网络游戏对子女的健康影响的严峻性。单方面靠家长监控子女的网游帐号其远远不够,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网游沉迷。而作为游戏开发商和游戏发行商及文化监控部门其责任应“重于泰山”。
本文来源:网易游戏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