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天,他们不需要再做产品上的改进,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对第二天的期待上.“打个赌吧,明天会有多少人下载试用?中国的网民会不会喜欢?”有的工程师自 信,有的工程师担忧.每个人都报出了一个心里猜测的数字,但在自信与担忧两种心态的影响下,大家想象力相差很远.无论网民反馈怎么样,此时笑着打个赌是最 好的缓解压力的方法.
中文版“难产”
Chrome,谷歌浏览器的名字,也是谷歌通往云计算的大门.
谷歌中国产品经理许炜开始参与Chrome的研发是在2007年初,此时在美国总部的工程师已经正式研发半年多了.从开始的两个人,到后来的六个人,谷歌中国的这支研发团队在配合总部开发一些项目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到了解决本地化的问题上.
“Chrome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同时推出,只是在重点市场先推.那个时候,李开复给我们下了死命令,中文版要和英文版同时推出.” 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研发总监幺宝刚,跟李开复一样曾是微软的一员,半路转投谷歌.谷歌在中国一直被本土化问题所困扰,在国内面对百度缺乏有力的竞争武器.谷歌中国需要向百度证明自己,也需要向总部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与英文版同时推出中文版浏览器并不容易.“中国市场非常特殊,网站非常多,而且都是基于IE标准的.这几个工程师也特别忧虑,他们的工作量也特别大.”一位谷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文版并不顺利,大家曾担心不能与英文版同时发布.
无论是从自身发展还是从竞争的角度,Chrome对于谷歌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产品,所以研发过程中最大的压力就要是“保密”.在谷歌Chrome没有正式发布之前,许炜和幺宝刚所做的工作不能让谷歌以外的人知道,甚至跟自己的亲朋好友也不能随便谈论.为了把产品做好,他们需要多听客户的声音,但为了保密,他们又不能四处打听.谷歌的同事成了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群体,他们只能请同事们试用,并给他们多提意见.到发布前一天,他们松了一口气,在 Chrome在谷歌所有的产品里,保密工作算是做得最出色的.Chrome的重要性以及之前的保密工作,使得Chrome一曝光,就成为整个行业的一个焦点.
在正式上线的前一天,他们已经没有太多工作,只是被兴奋与紧张两种情绪笼罩着:兴奋是因为这个产品决定谷歌的未来,特别是与微软竞争的地位,这个产品有战胜微软IE的突出优点;紧张是因为Chrome对中文网站的兼容性还没有完全解决,而且绝大多数用户对现有的浏览器已经比较满足,挑剔的中国用户能否愿意接受谷歌的新产品.
9月3日,在Chrome上线十几个小时之后,让他们兴奋和紧张的事情都发生了:大量用户下载试用Chrome,对于它的简洁和快速,几乎得到所有试用者众口一致的好评,特别是在速度方面,优势相对于现有的浏览器非常明显.但另一方面,本土化仍不能让用户满意,一些中文网站还是不能兼容,网上银行也不能使用,用户在导入IE网页收藏夹和RSS新闻阅读器时并不顺畅,在处理Flash动画应用时也显得力不从心.而这些不足,会阻碍一些狂热的追随者成为忠诚的用户.
从“NO”到“YES”
美国时间9月3日上午11点、中国时间凌晨3点,Chrome测试版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上线,谷歌全球产品管理副总裁Sundar连续接受 20场电话采访,电话来自于全球20个不同的城市,每个采访时间为1小时.这样的发布规模,在谷歌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可见这个产品对于谷歌的重要性.这么重要的一个产品,外界早就猜测谷歌会做,而CEO埃里克·施密特一直说“NO”.
在2001年施密特刚刚加入谷歌的时候,谷歌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意识到浏览器的必要性,向施密特提出这个想法,施密特坚决地否定了这个战略,因为他认为时机还非常不成熟,“我不相信公司那时已具备足以经受住一场浏览器战争的实力.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在'雷达探测不到的地方',这一点非常重要.”
2004年,谷歌挖来浏览器的专家,传闻再次蔓延开来.施密特再次公开否认,因为他知道时机还未到.事实上是谷歌内部已经有工程师开始做前期的尝试.
2006年6月,施密特对外界仍表示谷歌没有必要开发自己的浏览器,“因为绝大多数用户对IE以及火狐(Firefox)、苹果的Safari以及 Opera等浏览器比较满意.我们不会为了好玩而开发自己的浏览器”.那个时候,在谷歌内部已经正式组成小组,施密特说“YES”,可以着手研发这个秘密武器.施密特对这个产品提出了三个“必须”:必须开发出与IE和火狐有着很大不同的东西;谷歌的浏览器速度必须更快;同时必须是开放源代码.
那个时候,施密特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抓住浏览器这道“门”,把用户更多地吸引到这道门来,而不是微软IE那道门.但出于商业战略考虑,他对外一直说“NO”.
谷歌做什么产品,都会很快地被外界发现,但Chrome的保密做得确实不错,施密特的不断否认,使外界一直停留在偶尔的猜测而没有深入探讨谷歌的这个新战略.“两个原因我们必须要保密:一是如果提前泄露,担心竞争对手会在商业上暗中阻挠;二是担心会加速竞争对手的产品更新和升级,特别是微软的IE的发布.”谷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以前曾有产品被提前曝光后,使得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谷歌与微软的战线越拉越长,从搜索到网络广告、办公软件、手机操作系统.除了搜索以外,谷歌后来推出的基于互联网的免费产品,都难以对微软形成致命打击.Chrome则被谷歌寄予厚望,“对于未来的技术趋势,大家都看得比较清楚,这个时候就是速度的比拼.我们天天研究IE8的弱点,然后照着它的弱点去打.它复杂,我们就把界面做得超级简单;它慢,我们就拼命提高速度;它不开源,我们就一定要开源.”谷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与微软的这场战争中,谷歌的优势就是没有历史包袱.
谷歌又一次与微软短兵相接.
谷歌的“云之门”
微软对Chrome早有警觉,IE8Beta2版还是抢在谷歌Chrome之前亮相.虽然微软坚称IE8Beta2不是为了对付谷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很多特性都在巧妙地帮助用户绕开谷歌的搜索服务,这无疑将会对谷歌的网络广告业务造成冲击.
但浏览器的竞争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而是决定互联网时代新霸主的战争.
如果战争停留在桌面端,谷歌很难撼动微软的霸主地位.举个例子:谷歌Apps进攻企业市场已有18个月,但愿意选用的企业寥寥无几.微软去年销售了 122亿美元的Office软件,谷歌Apps只为谷歌贡献了400万美元.用户根深蒂固的使用习惯,使谷歌在桌面上占不到太多便宜.
谷歌虽然发布的是浏览器,但目标并不是微软的IE,而是每台电脑里都存在的WINDOWS.因为只要把战场引到互联网上,胜负就很难预料.李开复称,浏览器是一个战略性的方向,在云计算的未来,浏览器将是非常核心的平台,未来用户上网、接触云计算,无论是在PC、手机或其他终端上,都需要强而有力的浏览器.
按照谷歌的逻辑,几年之后,用户打开电脑后看到的不是蓝天白云的WINDOWS,界面将永远被浏览器把持着.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浏览器使用所有的谷歌服务,如同单机时代的微软一样,用户将置身于一个绝对谷歌的环境当中,包括谷歌邮件、聊天、短信、搜索、地图、办公软件等等所有的应用.Chrome会是免费的,并且可以预装在任意一台电脑中.到那时,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将不再是必须,而谷歌看似杂乱的产品图将得到完全的整合并发挥出威力.
如果说Windows是用户与电脑沟通的“窗户”,那么Chrome将是用户进入互联网的“门”.谷歌不遗余力宣扬“云计算”,预言未来所有的应用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就是要把用户快速从单机迁移到互联网上,谷歌在互联网上的优势还无人可比.而微软唱反调,认为未来是“云+端”长期并存,微软不会放弃“ 端”的战场,因为它的“主力军”都在这里.
未来到底是“云”还是“云+端”,谁的预测都不能说明问题,还需要用户的实际应用体验去决定.但作为传统IT业的颠覆者,谷歌让我们多多少少看到微软曾经的颠覆.如果谷歌在Chrome浏览器整合它推出的所有互联网应用,那么与微软在WINDOWS上捆绑应用软件是不是一个套路呢?
不能把Chrome简单视为是一种新的浏览器,它是谷歌的“云之门”——谷歌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尽量多的用户通过这扇门带到谷歌编织的“云”里.
欢迎访问最专业的网吧论坛,无盘论坛,网吧经营,网咖管理,网吧专业论坛https://bbs.txwb.com |
关注天下网吧微信,了解网吧网咖经营管理,安装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