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周日刊文称,本月是Basic语言诞生50周年。Basic语言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微软和苹果等公司最初的发展均与Basic语言密切相关。
以下为文章全文:
50年前,即1964年5月1日上午4点,在达特茅斯学院报告大厅的地下室内,计算机行业发生了永久的改变。时任达特茅斯学院数学系主席、随后成为院长的约翰·科姆尼(John Kemeny)教授,以及达特茅斯学院大二学生迈克·布赫(Mike Busch)在两台计算机终端上键入了“RUN”命令,在工业级的通用电气大型机上执行了两个程序。这些程序使用Basic语言编写。Basic是“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的缩写,这一计算机语言由科姆尼教授、汤姆·科茨(Tom Kurtz)教授,以及他们带领的学生设计,目标是让所有人都掌握如何编程。
当时,使用计算机是少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利,因为在使用计算机时需要用到汇编语言或Fortran语言。科姆尼教授曾在量子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的“曼哈顿项目”中担任程序员,也曾是爱因斯坦的助手。科茨教授是计算机先驱约翰·图克(John Tukey)的学生。他们发现,计算机在教学研究中拥有巨大的潜力。但他们也意识到,必须首先让所有人都会用计算机。
Basic是第一种面向除工程师和数学家以外人士设计的编程语言。这种语言很容易学习。当时,大型机开始引入时分模式,因此能更快地并行处理来自多个终端的请求。(这是由达特茅斯学院本科生设计的一种全新模式。)因此,达特茅斯学院的校园中建立起了具有互动性的计算环境。与工业革命类似,这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变革。
在达特茅斯学院,教师、工作人员和学生能在校园中方便地使用计算机服务器和终端,他们也被鼓励去使用这些设备。Basic最大的贡献在于,为各种创造性探索打开了计算机世界的大门。这预示了计算机技术随后的发展:用户制作了游戏(早期的计算机足球游戏在校园中非常流行),而一些计算项目关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达特茅斯学院的Kiewit计算中心成为了学生约会的场所,这或许是第一个计算机约会“场所”(“site”,与“网站”的英文相同)。
对计算机的兴趣开始向达特茅斯学院以外蔓延。汉诺威高中的学生获得了通过电话线路的远程计算机接入服务,而第一代“计算机儿童”开始诞生。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中学之间出现了互联网的雏形,这些学校的学生均可以使用达特茅斯学院的计算机。
庞大的市场需求很快催生了一个时分计算机市场。一家名为“Micro-Soft”的公司诞生,苹果电脑在第一款计算机中集成了自主开发的Basic编译器。在全球范围内,Basic的版本越来越多,其中一些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不过,科茨教授和科姆尼教授从未通过Basic去赚钱。控制Basic的理念和发展与推动计算机普及的目标背道而驰。此外,科姆尼教授是一名爱国主义者。他认为,包括Basic在内,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是属于人民的财产。
科姆尼教授积极推动计算机的普及。Basic的开发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并成功地将现代数学的理念和技术变成了文理基础课程,并使下一代公民和政治领袖获得了相关的教育。科姆尼教授是二战前的匈牙利犹太移民,其他这样的移民还包括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和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科姆尼教授认为,即使无法带来和平,计算机教学也将是未来全球合作的基础。
在1969年的一部纪录片《计算机教育》中,科姆尼教授表示:“展望未来20年,我很肯定,计算机的发展将对商业和大部分私人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这样的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害将取决于决策者是否了解计算机能实现什么,不能实现什么。”
在当代社会中,计算技术已经无所不在。这表明,作为“Basic之父”,科姆尼教授清楚地知道他当时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