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泡沫爆裂引发崩塌
“我想部分行业企业将永不复苏,原因是他们的业务建立在人们不再购买的产品上。”2003年,戴尔公司CEO迈克尔·戴尔这样评价Sun。
在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炮制期,大量的.com公司每天从Sun那里购买大批的服务器。这种局面让Sun有些飘飘然,2000年,麦克尼利在接受采访时称:“当我向后看时,很欣喜地发现我们至少领先大多数对手20年。”
但2000年开始的互联网泡沫爆裂,使得用户对高端服务器产品需求萎缩,中低端产品性能又在提升,这压缩了以Sun为代表的企业的利润空间,其中戴尔公司给Sun带来了不小压力。
Sun满腔怒火喷洒在戴尔身上。2002年11月18日,在COMDEX Fall 2002大会上,麦克尼利当众贬低戴尔电脑公司不是IT企业,“只是一个流通渠道”,在听众中引发阵阵哄笑,也为此和迈克尔·戴尔闹得很不愉快。
除了戴尔,经过大浪淘沙,Sun在工作站年代的对手DEC、SGI退出了竞争序列,而惠普、IBM则变得强大起来,并成为Sun在金融等领域的 强有力对手。麦克尼利的炮口再次瞄向了他们。也是在COMDEX Fall 2002大展上,麦克尼利嘲笑惠普与康柏的合并,“在我看来,惠普和康柏的合并是两家非常不好的公司的合并,因为这两个公司已不再想从事UNIX的业务, 已不再做有关架构方面的工作。他们已经不是计算机公司了。”
对IBM,麦克尼利也多次讥讽。他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称,“我很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能用Sun的产品。从架构角度来说,中国有三种选 择:一种是微软的封闭架构;一种是Sun公司Sun One的开放架构;最后一种是IBM的架构,其实IBM本没有什么架构可言。”
在这个时期,Sun的操作系统、芯片、服务器在市场上碰到了强大的阻力,Java虽然继续得到推广,可是一方面,Sun仍无法从中建立起一个直 接有效的收益模式,微薄的许可权收费对Sun来说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Java的技术发展走向正偏离了Sun的预想轨道,其中最让Sun耿耿于怀的就是 微软在Java上的“努力”。“Java之父”詹姆斯·戈士林指责微软“用了很大力气,让大家在桌面上看不到Java”。
此时的微软在击垮了网景的浏览器之后,成功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其主要对手已切换为谷歌、Oracle,它已不太把Sun放在心上了。微软想了断这场恩怨。2004年4月,微软向Sun支付19.5亿美元,解决Sun对微软违反Java语言许可协议的指控。有媒体称,麦克尼利继续保持着对微软的 “敌意”,但Sun董事会却计划与微软、IBM、英特尔和解,这使麦克尼利很痛苦,他萌生了离职的念头。随后,Jonathan Schwartz成为Sun公司首席运营官,开始掌管整个Sun公司的运营,并于2006年接任CEO。
此后,Sun开始走另外一条道路——将软件全部开源,甚至在日子不好过的2008年年初花了10亿美元购买MySQL开源数据库厂商。Sun对开源有两个设想:首先,软件开源后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使用,从而有可能让更多的客户选择购买Sun的硬件产品;其次,将开源软件交与社区,让全球无数爱好者加入到软件的开发上去,这样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可远水不解近渴, Sun的市场慢慢萎缩。有资料显示,2008年前后,Sun服务器超过四成的收入源自于金融中心华尔街和美国严重趋于饱和的电信市场。所以,2008年源自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刮起来后,给Sun带来致命打击。
麦克尼利曾说过不可能有公司出得起钱收购Sun,但随着Sun股价持续走低,其市值在极速萎缩,开始有公司出得起这笔钱了。起先准备收购Sun的是IBM,但在与IBM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拉锯战式谈判后,Sun拒绝了收购要约。
2009年4月20日晚,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收购Sun。
历史的头条
“你们应该把关于我的报道放到你们的头版头条。”2008年11月,麦克尼利访华时,对采访的记者这样说。
在这次采访中,麦克尼利还说,“今天你可能会说微软比我们成功,但是Sun未来会更成功,50年后才会有答案。”(姜洪军)
《i殇·外企志》记者手记
企业领袖魅力与基业长青
“伟大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打入市场; 他们并非致力于打造充满魅力的人格特质,而是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的公司组织特质;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这是《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的观点,看完Sun公司的兴衰史,觉得这话似乎是说给Sun创始人斯考特·麦克尼利的。麦克尼利任Sun CEO有20年之久,他把Sun带上了历史的巅峰,也目睹了其衰落的整个过程。
当年参与创建Sun公司的威诺德·考斯拉说,麦克尼利总是知道Sun公司独特的商业策略应该是什么样子。在Sun中国公司工作过的马先生也称, 麦克尼利可能是IT行业最出色的销售,他总是知道客户要的是什么,在销售过程中,麦克尼利能巧妙地将竞争劣势规避掉。但麦克尼利并不习惯于从战略角度思考 问题,Sun公司的产品线和研发方向散漫,虽然早中期不断有亮点出现,但无法集中公司的资源,形成商业上的纵深突破。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Sun攫取了.com泡沫带来的巨大利润,其市值一度膨胀为2000亿美元。但这是商业史上的一个不正常的烧钱时 期,.com公司不按商业规律的疯狂烧钱,大量的.com公司无暇考虑性价比,从Sun那里购买大批的服务器,性能稍微落后的服务器甚至当椅子坐。
这种现象注定是昙花一现,而麦克尼利领导下的Sun则对此很陶醉,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时运好的时候赚钱容易,但是,在时运不好的时候,仍然能够熬过难关,才是基业长青公司的生存秘诀。
Sun的产品与技术,譬如Java,到了Oracle手中仍然光鲜照人;Sun的人才,譬如曾任Sun首席技术官埃里克·施密特,到了谷歌后任 CEO,业绩斐然。可这些,在Sun的时候,就像麦克尼利那些鲜活但明显有些夸张、偏执的语言,虽然很有魅力,但并没有转化成Sun基业长青的动能。
其实麦克尼利自己和Sun公司董事会都很早地认识到他任公司CEO存在着某种缺陷。麦克尼利曾说早年自己多次向董事会提及另选高明,可董事会回复说:“抱歉,我们只能麻烦您继续干一段时间,我们还没有找到更满意的人选。”(姜洪军)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