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英国《自然》杂志正式撤回两篇曾引发巨大反响的细胞论文,论文所有作者均已同意撤稿。经过长达5个月的调查,论文中的多项错误基本上都已“现形”,数个重复试验也以失败告终。论文第一作者、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被所在的学术机构认定为学术不端,其所在的研究中心也有可能被关闭。
尽管目前整个事件并未完全盖棺论定,正在进行的重复实验的结果直到7月底或8月初才公布,但有媒体表示,这是近十年来最大且最有争议的撤稿事件,不仅会对日本科学界,也会对全球干细胞研究领域以及科学出版流程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学术行为不端导致论文被撤回
据《自然》杂志网站7月2日报道,今年1月份,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CDB)的小保方晴子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者指出,让新生老鼠的白血细胞在高度酸性的溶液中孵化25分钟,随后在一台离心机内旋转5分钟,接着将其放入标准的细胞培养皿中,一周后,一些细胞存活下来,并回复到多能细胞状态。他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刺激触发多能性获得(STAP)”。他们表示,STAP细胞具有许多胚胎干细胞的特征。小保方晴子认为,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等技术不同,她们的技术的亮点在于,仅仅通过改变外部环境,给予细胞刺激,就能使细胞发生变化。
第二篇论文则用数据证明,STAP过程制造出的干细胞能分化成胎盘细胞,而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一般情况下无法做到这一点。由于这两篇论文方法新颖且简单,实用意义重大,因此一发表立即引起轰动,被认为颠覆了干细胞研究的“游戏规则”。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这两篇文章也引来了多位科学家的质疑。论文一发表,加州大学的干细胞科学家保罗·诺普福乐就提出了关于实验可重复性的疑问;随后有多名科学家对论文中的数据和图片提出了疑问。2月17日,日本理化研究所宣布,将对STAP细胞论文中的“不自然之处”进行调查。
4月1日,日本理化研究所发布完整调查报告指出,小保方晴子有两项科研学术不端行为,拒绝申诉。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小保方晴子于4月9日在大阪的记者会上表示,此前被喻为新型“万能细胞”的STAP细胞真实存在,她拒绝撤回已发表的相关论文。但新错误出现后,她改变了立场。6月4日,日本理化研究所表示,已从小保方晴子处获得了有关撤回STAP细胞论文的书面同意。
7月2日,《自然》杂志发布的撤稿通知中列出了5项新发现的错误。有4项错误指出,图片说明并没有描述相关图片的内容,没有反映这些图片与实验数据之间的关联。与第一篇论文有关的第5个错误为,声称的STAP细胞与实验中使用的细胞有不一样的遗传背景,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差异”。撤稿通知最后指出:“多个错误严重削弱了整个研究的可信性,而且,我们无法毫无怀疑地说STAP干细胞现象真实存在。”
英国剑桥大学的干细胞生物学家奥斯汀·史密斯也撤回了随同这两篇STAP论文一起发表的新闻观点文章。
不过,《自然》杂志在报道中指出,小保方晴子和第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美国麻省布莱根妇女医院的麻醉学和组织工程学专家查尔斯·维坎提教授仍然坚称STAP现象真实存在。维坎提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了一份声明:他同意撤回文章,“尽管没有证据让我们怀疑STAP现象的存在”。
怀疑都获得证实
对于多名观察人士来说,撤稿证实了他们此前的怀疑。加州再生医学研究研究所前任所长、澳大利亚科学家艾伦·创森博士表示,身体内有很多酸性位置,但科学家们并没有在此处发现多能干细胞,“如果细胞这样反应的话,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多能干细胞可能会成为潜在的癌症风险。”
但研究人员也并没有因此完全拒绝对细胞采取类似的刺激手段。中国北京动物研究所的克隆专家周琪(音译)表示,外部刺激,无论是化学刺激还是物理刺激,都可能改变细胞的状态,但我们在胚胎干细胞内看到的全部多能性不太可能仅仅通过如此简单的方法或单个因子而获得。周琪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实现这一点。”
新加坡医学生物研究所的发育生物学家达沃尔·索特则说:“对细胞进行这种处理可能会导致再编程,但我怀疑得到的细胞能否很容易被探测到。”STAP论文无疑没有说服他。他说:“论文中描述的细胞的一举一动(如果描述是正确的)让人费解而且很难独立地证实。”
日本理化研究所将对小保方晴子采取何种惩罚措施,还是个未知数。不过,该所目前正让CDB的两名研究人员重复进行试验,其中一名研究员丹羽仁史是第二篇STAP论文的联合作者。小保方晴子不能参加这一重复研究的评估,不过,她会作为顾问在技术细节上提供咨询。实验的基本结论将于7月底或8月份公布。
另据日本媒体报道,数个月来一直住院的小保方晴子今天首次现身,但由于人们对原始实验中所用细胞来源的怀疑甚嚣尘上,她的可信度非常低,她在实验室内的一举一动都将被摄像机记录下来。
6月12日,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发布一份29页的报告,鉴于小保方晴子的学术不端行为,建议日本理化研究所关闭这个糟糕的研究中心。但据《自然》杂志报道,尽管这一丑闻让联合作者几乎名誉扫地,但很多科学家并不赞同关闭之举。
科学出版流程亟待改进
物理学家组织网在7月2日的报道中指出,这一事件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也最富争议的撤稿事件,不仅将对干细胞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对科技出版的流程和同行评议制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科学界,当一项研究发表在同行评议(一些独立的专家会对提交论文不准确或者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审查)杂志时,就获得了极大的可信度。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被普遍认为是同行评议出版过程的黄金标准。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在这些杂志发表文章无疑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但同行评议或许也有其漏洞和不足之处。
《自然》杂志日前表示:“尽管编辑和审阅人不可能发现论文中致命的错误,但这一事件进一步表明,《自然》杂志在文章发表过程中存在瑕疵。”
据悉,《自然》杂志正在对其同行评议政策和出版流程进行改进,包括仔细审阅论文研究所用实验方法的细节,并邀请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对数据进行核查等。
与该撤稿通知同时发表的编者按表示,《自然》杂志“将质量保证和实验专业主义置于最高地位,以确保政府付出的钱没有被滥用,公民对于科学的信任没有被背叛”。而且,他们还计划查看更多文章,找出有误的图片。
这一事件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也最富争议的撤稿事件。2004年2月,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在世界上率先使用克隆方法,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论文一经发表,一度令他成为韩国民族英雄
关注天下网吧微信,了解网吧网咖经营管理,安装维护: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