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有人在吗?”昨天上午8点49分,沉睡了两个多星期的“玉兔”号月球车终于在其官方微博上“冒泡”了,并在醒来后的第一时间里继续卖萌。这是“玉兔”号经历的第二个月夜,也是自1月25日出现机构控件故障以来传出的第一个好消息。
昨天上午,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对媒体表示,“玉兔”号月球车目前已全面苏醒,整体状态已趋好,并恢复到休眠前正常的信号接收状态,但机构控制异常的故障仍然存在,工作人员还在分析排查中。
2月10日被认为是嫦娥三号所在月球虹湾区域结束月夜的日子。“"玉兔"是以非正常状态进入睡眠的,我们原来担心它无法承受月夜极低温度,但它"活"过来了!”裴照宇开心地表示,“它起码还"活着",就有救过来的可能性。”
在此前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承担嫦娥三号电源分系统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811所副所长钱斌介绍,按照设计,在月昼快结束时,地面测控人员会输入指令,让“玉兔”号月球车收起一个太阳能电池板,进入休眠状态。但“玉兔”的苏醒不是通过地面指令,而是由另一个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到阳光后开始供电,然后由休眠模块唤醒整个月球车。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此前介绍,在“玉兔”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针对月球环境进行了大量模拟、试验、测试,制定了多种措施以及近百种应急预案。
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玉花介绍,在地面模拟试验中,月球车要承受地形的考验,要爬坡、过坑、过障,也有可能机构卡死,因此对它做了很多预案,包括测控、结构机构等,在月面工作都有预案。“通过大量地面试验验证工作,对所有能想到的问题,都制定了相关措施。”
据悉,在地面模拟试验中,月球车移动分系统的极限能力试验行驶里程累计超过20公里,爬坡次数、越障次数各达到700多次。此外,科研人员还在国内首次得出月面条件下三维车轮扬尘参数,并据此为“玉兔”身上不同尺寸的活动关节设计研制了防尘密封圈。
航天专家庞之浩认为,尽管地面模拟已经非常成熟,但人类对月球复杂环境的了解还是有限的,在实际探测中仍然不可能完全避免未知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