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流行语神翻译”和“古诗版阿黛尔金曲”在网上走红,让文言文翻译彻底“火”了。比如,“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被翻译为“富贾,可为吾友乎”,而英国女歌手阿黛尔的《Someone like you》曲名被翻译为“另寻沧海”,歌词“Never mind,I will find someonelike you. I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被译为“毋须烦恼,终有弱水替沧海;抛却纠缠,再把相思寄巫山”。网络流行语及外国歌曲的“神翻译”带起了一股文言文热,更有媒体盛赞之为“最炫文言风”。那么,对于网络文言文热,各方人士又怎么看?
搞笑背后的苦涩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最近兴起一股文言文热,用文言文翻译网络时髦用语,用文言文翻译英文歌曲。多数的“翻译”,其实就是搞笑,根本不算文言文,更接近装腔作势的甄嬛体。但是,这样的翻译,在一些网友眼里,却很有市场,很多人真的佩服这样的译者,夸他们有水平。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用文言翻译外国著作包括小说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当时的人们遭遇西方文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文言文这种语言工具。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看严复的译作了,林琴南的翻译小说,也成了专业人士才会接触的博物馆藏品。但是,在他们的那个时代,风靡天下的,其实就是这样的译作。
然而,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欧式白话文的流行,学校和社会,文言文读物的比例,越来越小。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无视汉语的规律,按照英文的模式来教汉语,讲语法、词性,进而进行字词句的分割,即使讲一点文言文,也无非是将之拆分成一个个的所谓知识点,然后弄出标准答案,让学生背诵,以便考个高分。这样的教育,导致我们一代代人的语文水平下降,很多学生已经没有了欣赏美文的能力,更不用说欣赏古代语文之美了。
然而,毕竟这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字传统,对文言文的欣赏,并没有因反复的打击而消失,近年来,由于社会上对于年轻人汉语水平的降低感到普遍不满,所以,重视文言文的呼声再起。好些年轻人,包括对古文涉猎不深的年轻人,也开始赶时髦,我在课堂上,也屡屡发现有学生用所谓的文言文做作业的。但是,客观地说,现在这些年轻人由于对文言文用功太少,无论是做文言文还是律诗,都大成问题。
当然,有问题不要紧,有爱好就是好现象。多读点文言文,尤其是古代优秀的美文,的确是增加汉语能力的不二法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用功,不能浅尝辄止,知一当十。跑到网上卖弄不要紧,但要争取越卖越好,不能总是越不出甄嬛体的藩篱。要想写好文言文,关键是肚子里要有一肚子古人的好文字。
互联网躁狂症有三大特征
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
我念大学的一天,老师突然宣布,下周去精神病医院实习。我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觉。果然,精神病医院没让我失望,再一次印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躁狂抑郁症病人,他被医院安排来迎接我们的到来。他很有明星范,“欢迎各位的到来,接下来我为大家演唱一首歌,《三月里的小雨》。”一曲唱罢,我们忍不住为他鼓掌。医生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向我们介绍说,他在送进医院之前,一直在各大工厂门口演唱,每个月的收入近千元(当时是天文数字)。他是躁狂抑郁症患者,现在是处于躁狂期,所以见人就唱歌。
医院实习我收获最大的是——精神病原来也有好的一面。
转眼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发现互联网也有躁狂症,我总结出互联网躁狂症有三个特征:
第一,人傻。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反权威、反精英:你推崇高富帅,我就要弄个矮穷锉和你对抗。这就是芙蓉姐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吃饭”流行的原因。
国外也是这样,还记得VISA的一个奇怪的广告吗?一个男人到世界各地跳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奇怪舞蹈。据介绍,广告的主题就是“我们享受傻乎乎的快乐”。要说,登峰造极的非江南style的骑马舞莫属,这个舞用一个词形容,那还是傻;
第二,人多。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多,要流行当然要有人气,这就是为什么VISA的广告舞、江南style的骑马舞里面人都不少。同样,一个段子要流行,也需要网络推手去推,只要超过一个极限,它就可能流行起来,哪怕是“你妈妈喊你吃饭”这样无聊的句子;
第三,速去。一个流行如果它同时符合人傻、人多的特点,它就很难逃脱速去的命运,消失了。江南style牛吧?都有国际影响力了,就是在他红得发紫的时候,我就撰文说他同样会“速去”。
但是,没关系,旧的流行走了,新的流行很快又会创造出来,这是草根表达性的必然结果。这也和躁狂抑郁症中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颇有些相似。
一个流行出来,有些学者喜欢立即分析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其实,单个的流行往往有偶然的一面。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能够沉淀下来的一定是契合当下的社会情绪和集体无意识。
这就是互联网躁狂症好的一面。
网络文言文热只是一种恶搞
魏英杰(专栏作家)
据悉,近来网上流行把英文歌词译为文言文,或者把网络流行语用文言文演绎出来。例如,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译成“寡人与众爱卿皆瞠目结舌”,等等。对此,有专家表示赞赏,称网上流行的这股文言文热彰显了年轻人对文言文的热爱。专家还说,这说明好多人认为已经死掉的文言文在当今社会仍有生命力。这种看法,不免有意淫之嫌。在我看来,这和过去的各种网络“新词”一样,都只是一种恶搞形式,不必赋予过多意义。
创造“新词”向来是网友恶搞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从《大话西游》风格的语录,到“很黄很暴力”的流行语,再到“屌丝”、“女神”、“高富帅”、“穷矮矬”等口头禅,都是网友自娱自乐,显示与众不同的亚文化现象。如今兴起的这股文言文风,或许是对前阶段粗口说多了的一种反动,又或许是宫廷剧看多了的一种吐槽,反正都只是一阵风,今天朝这边吹,那边往那边刮,过度阐释显得多余。
若要证明文言文仍有生命力,以此为例也稍嫌单薄。事实上,文言文本来就没有死,大量古籍需要掌握文言文才有能力解读。一个人在读书过程中,多少都要接触文言文,还要读得懂浅白文言文,这本该是国人语言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一些网络流行语被译成文言文后,多数也是半文不白的,并不需要具备多少古文功底。若拿这类仿古语言当作文言文即将大行其道的证据,不免让人感觉有些可笑。
我不反对学一点古文,培养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爱好。但这应当更多地鼓励阅读古文,这才是正道。古文的典雅范儿,不是随便能够模仿的。比如,像台湾作家琼瑶的小说文字常带着古诗词的意蕴,而已故香港词曲家黄霑,也常把雅致的文言文写入歌词。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然流露,格外具有感染力。这与他们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分不开,也和一个地方的人文教育息息相关。而内地这几十年来,多少忽视了包括文言文阅读在内的传统文化熏陶与教育。
总之,这股网络文言文模仿热,应归入草根话语发展的轨道,才能看清它的流向。现在可以说的是,这与复兴传统文化什么的,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我看就别一惊一乍了。
文言文还有活力么
五岳散人(知名网友)
最近网上又出现一波文言文的热潮,具体而言是把各种流行语或者英文歌“翻译”成了文言文。之所以用“翻译”二字,就是说文言文基本不是现在的通用语了,所以叫做翻译。
这事儿前两年有人干过,比如把奥巴马的演讲稿翻译成了文言文,是我的一位熟人翻译的,该人确实古文功底深厚。我另外一批朋友则致力于古风歌曲的创作与演唱,在这个领域颇有些名气,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墨明棋妙”这个团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