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么:你肚子饿了,但必须站在路边试着吸引饭馆小老板的注意力,才能有口饭吃?
你能想象么:当饭馆小老板经过你身边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不喜欢你的长相或不想提供你要点的菜品,而故意擦身而过?
这两个想象中的场景,摆在餐饮业是如此的滑稽可笑,但摆在出租车行业,却让人们觉得司空见惯。”Screw. That. That is not how the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work”(靠,这,这不是服务业该干的事啊)。Uber公司的“数据传教士”(Data Evangelist) Bradley Voytek这么说。
为什么Uber会改变人们租车的方式?是因为Uber拥有能够实时判断打车需求所在地理范围的指挥中心?是因为Uber能在雨天及恶劣天气状况下仍能确保服务的确定性和可靠性?还是因为Uber能够灵活调用地图数据并提供可视化体验?
以上说的都没错,但与技术无关的答案却总是很容易被人遗忘。
Uber的CEO Travis Kalanick最近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称,不同于硅谷大多数科技创业公司“工程师至上”的企业文化,Uber的运营团队和工程师团队是“平起平坐”、一样重要的。尽管在“极客”和大多数人眼里,产品运营的作用远远不如技术性感。
Uber已在中国上海、深圳和广州三座城市开启了试运营,因为尚未正式发布服务,Uber官方拒绝透露更详细的战略和接下来的举动。但业内人们谈论的兴趣点显然是在“Uber在中国真能烧钱”这个点上——它们最近在上海的整体费率下调了近30%,每推荐一位好友加入Uber,双方还将都获得100元的奖励积分。
事实上,Uber不仅在中国这么烧钱,在美国也是这么烧钱——在旧金山和纽约,因为使用过一次Uber而被经常赠送Uber奖励积分的事也司空见惯——而烧钱就是Uber最看重的、与技术平起平坐的运营的一部分。
国内被批评“烧钱”的打车类app就更多了——著名的“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都是靶子。其中“上车贴补话费”、“抢单奖励10元”等做法都被认为是烧钱的无底洞——似乎每个人都替这些打车app和叫车工具忧心忡忡,烧了快上亿了,收入几乎为零,怎么搞?
但如果你不烧钱呢?你是指望一个从来不上科技网站的用户有一天自己醒悟:原来提前叫车比站在街边打车更靠谱?你还是希望司机自己明白过来:车上装一个平板电脑两个智能手机同时开着两个不同的app能接到更多的单——而且你还得自己舍得花钱去买那些他们过去嫌贵觉得没用的手机和Pad?
这些都是一点都不性感的、被人们诟病为“烧钱”和“没前途”的运营。我们身边的科技媒体、评论家甚至一部分创业和投资者,关注的问题早已不是打车和叫车类的应用将会如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如何缩短用户、司机与app之间的沟通流程与成本、如何计算市场投入带来的用户增长与司机接单率、技术架构和后台如何能更适应运营的需要、地面推广和线下推广如何更有效率和更精准等问题。他们关心的,仅仅是哪家融了多少钱,哪家又在哪个市场砸了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掉进钱眼儿里的究竟是打车和叫车类app的创业者,还是那些看客?
好在你们不关心,但那些创业者们仍然关心。没有这些不性感的“烧钱”的运营,就会有更多人站在街上守株待兔地等出租车,就会有更多司机想拉的活拉不着,不想拉的活在眼前晃。等到这些“地推”和“烧钱”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和司机,有赚钱的日子在后头。
中国某打车应用公司最近称:它们目前70%的用户是在WiFi环境下叫车——这意味着路边打车,甚至直到在路边才想起来用打车app这种用户习惯正在改变。你也许会像我一样感受到,不那么“性感”的产品运营也真真切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无论它是Uber,还是易到用车或嘀嘀打车,都是你们最看不起的“烧钱”烧出来的。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