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4电子消费展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中,各种Android、Windows新产品都逐一亮相,还有新兴的可穿戴设备也十分吸引眼球。虽然苹果公司依然没有参展,但是依然能够抢得新闻头条,比如最新传闻称下一代iPhone将被命名为“iPhone Air”,拥有6毫米的超薄机身。
作为科技数码领域工业设计的佼佼者,苹果公司似乎总是习惯于炫耀其更轻、更薄的新产品,但实际上这项传统并非来自苹果,早在功能手机时期,我们就看到了以轻薄著称的摩托罗拉V3等产品。而在现在,每隔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款拥有“全球最薄智能手机”头衔的产品,比如最新的Vivo X3(5.75毫米)、以及曾经的华为Ascend P6(6.18毫米)、索尼Xperia Z Ultra(6.5毫米)等。
虽然很少有厂商像华为那样将“全球最薄智能手机”作为产品的最大卖点,但是毫无疑问,对于新款手机来说,更轻薄会成为一个营销上的亮点。这不免令人发问:智能手机真得需要越来越薄吗?
轻薄并不等于良好的工业设计
显然,一些手机厂商把“轻薄”和“工业设计”画上等号,似乎把手机做得越薄,越能彰显其工业设计能力。的确,轻薄的机身会让消费者在初见手机的照片时有惊艳感,但是很多产品缺乏自身风格,甚至以牺牲便捷性换取机身厚度,在用户真正上手时,便会产生落差感。
苹果产品趋于完美的工业设计已经深受消费者认同,而在每次新品发布时,苹果都会罗列大量新老产品的对比数据,比如iPhone 5仅有112克、iPhone 4s为140克,令人印象深刻,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手段。当然,苹果iPhone实际上是两年一次大幅升级,产品设计完全改变,但是在轻薄的同时没有损失电池续航、性能等部分,所以它的轻薄,实际上是代表一种技术实力的提升。
环顾一下目前世界上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就会发现,包括三星Galaxy S4(7.9毫米)、三星Galaxy Note 3(8.3毫米)、苹果iPhone5s(7.6毫米)、LG G2(8.9毫米)、谷歌Nexus 5(8.59毫米)、HTC One(9.3毫米)等等,销量的多少与机身多么轻薄并不成正比。显然,它们都拥有各自独特的设计风格,而不是一味追求轻薄。
轻薄的副作用:电池和手感
轻薄对于智能手机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合理范围,一味追求轻薄只会带来副作用,比如电池容量的下降。类似Vivo X3和华为P6这样的超轻薄机型,仅内置了2000mAh的锂电池,对于Android手机来说,无疑有些偏小。
在Android设备上,你需要正确的软硬件,来保证一天的电池续航力,有时候还需要借助手机的省电模式才能实现,这是系统特性决定的。或许一些朋友会说苹果iPhone 5s仅有1570mAh的电池,但是iOS系统与Android完全不同,使用了功耗更小的双核处理器、系统方面限制了多任务限制并拥有深层次优化,所以即使电池容量较小,也能够实现一天的使用时间,这也为iPhone 6(或iPhone Air)的进一步轻薄化奠定了基础。事实上,我们通过苹果iPad系列的进化就可以看出端倪:iPad Air在大幅缩减机身尺寸、重量的同时,依然能够实现iPad 4的十小时使用时间。
另外一个问题则是人体工程学。可以想象,一款智能手机如果达到了“刀锋”般的薄度,机身边缘是否舒适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一些超轻薄的机身已经让用户产生了易折断、没有手感等问题,如果新一代iPhone真得仅有6毫米的机身厚度,如何实现完美手感将是设计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总结
显然,轻薄对于智能手机来说,仅仅是作为一个附加值而存在的。在轻薄之前,更吸引用户的是整体工业设计及材质、手感、硬件性能、相机画质、电池寿命、价格等因素,在确保手机整体拥有质的提升之后,相比前作减少的那几毫米厚度便是锦上添花的附加值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能在各大科技媒体上看到诸如“最轻薄智能手机”、“厚度仅为XX毫米”这样的标题?因为有时它仅仅是一个噱头或是新闻点,类似“iPhone 6仅为6毫米”。所以,对于用户来说,真正决定购买一款智能手机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它的整体表现,绝不单纯是因为它有多么轻薄。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