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3年是手机历史上的八核元年,那么,2014年智能手机的“核战争”将正式开打。去年,联发科、三星、LG相继发布八核处理器,近期,索尼、酷派、华为、TCL等纷纷推出八核智能手机。一场突如其来又在意料之中的智能手机“多核战”悄然升级。
早在2012年,当年的MWC引发了“多核”之争,有人质疑,我们真的需要四核吗?“四核到底有没有必要”?可是,到了2012年底,联想、华为、中兴、HTC等四核中高端手机已经风靡市场。仅仅一年时间,智能手机从双核到四核,再到八核,发展速度之快,让许多业内人士目瞪口呆。
芯片大佬大唱反调
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芯片厂商高通属于坚定的反对派。高通CEO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曾向中国媒体公开表示,“高通已经证明,有的时候‘2〉4’——高通的双核处理器比一些竞争对手的四核处理器的性能还要强。”雅各布明确指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终端厂商或运营商,他们最终关注的是终端的用户体验,而不是有几个核。他认为,“手机芯片这种强调核的数量的趋势,不会持续太久”。高通高级副总裁Anand Chandrasekher甚至指责联发科的八核,“一味追求核的数量,是愚蠢和没有意义的事情”。
PC芯片大佬英特尔跟高通一唱一和。在手机芯片市场上,英特尔虽然不能像高通那样号令天下,但凭其自身的影响力,对于八核的态度也足以让人不可轻视。杨叙就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多核”只是概念炒作,智能手机实际上不需要多核。一位资深手机产品经理为其佐证:苹果最新iPhone产品一直使用双核芯片,其整体体验仍然居于领先地位。并且认定,很多手机应用实际上并不需要“多核”,单核更能有效控制功耗,延长使用时间。
以Android占领智能手机半壁江山的谷歌,一直鼓励应用开发者,提升速度,降低功耗。在谷歌应用商店中国区排名前100名的应用和前10名的游戏当中,大部分手机只用到一个或两个核。即使是在谷歌应用商店上20多万个独立应用中,第三、第四个核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中国厂商一呼百应
用户决定需求,需求决定市场。中国市场一年之内完成了双核到四核再到八核的“三极跳”,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的推动。八核一出,中国手机厂商旗帜鲜明,及时跟随。手机硬件的比拼就和PC一样,没有终点,对厂家而言,八核可在跑分上赢得用户喝彩;对用户来说,则可形成加快手机终端更新换代的驱动力,给智能手机市场带来新一波热潮。
用户的消费心理决定厂商的营销策略,中国消费者的最大特点是追风追潮,当多核成为手机的最大卖点时,消费者也把多核视为身价和地位的象征。三星等厂商大炒大卖多核,正是投中国消费者所好。即使多核用不上,但同样的价格,一个双核一个四核,消费者必然选择后者。一些厂商正是在双核进入四核时代时坚持单核,而遭遇挫折,追悔莫及。比如,一家国产手机厂商曾参与一次运营商的招标,标的是双核处理器,虽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另一个厂商用同样价格提供四核产品,错失良机。
在中国手机市场上,如果不妥协于消费者和运营商的选择,就意味着放弃。运营商居于主导地位,如果运营商主导推出八核手机,手机厂商则必须跟随,否则就失去了市场。总而言之,如果消费者需要,就应该做。因此,对于八核,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可谓一呼百应。
国产手机不可错过机遇
PC的30多年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硬件的升级是没有止境的。同样,手机硬件的发展,也不会停止不前。无论芯片业如何争论,都必须承认一点,真八核智能手机,已经上市了。
事实上,多核并不是决定手机终端整体体验的唯一要素。智能手机的创新,CPU只是一个因素,在其它各个要素未能达到全面提升之前,对于一款手机的整体性能和应用体验而言,八核确实意义不大。而且,8核手机硬件配置高,提高了成本,增加了耗电,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不过,手机厂商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寻求并创造新的增长点。国内手机厂商力挺八核,既是对三星等领导厂商的效仿和追随,也是对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度理解,有助于冲出高通的技术控制,也有助于实现国产品牌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突破。在一个由运营商主导消费的市场环境下,“多核战”仍有很多大号召力,八核竞争不是终点。未来的“多核战”还会升级到什么层面,很难预料。
电子技术日新月异,近十年手机市场竞争的结果一再证明,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制胜。手机市场依赖于两个速度的驱动,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与用户需求的速度,一个是手机技术与平台运行的速度,两者互为作用,哪一个速度跟不上,都会制约整个手机市场的发展。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参与“八核战”,对于提升品牌形象及高端市场竞争力,都是不可错过的机遇。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