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浸淫互联网十多年的中年教师给自家十一岁小男孩的每两周一封的家书,希望他的儿子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身处的信息社会,以及每天都在使用的信息产品。
小宝我儿:
作为一个2002年出生的小男孩,你被称为“互联网一代”(其实还有其它很多种叫法,比如触屏一代,比如数字一代,这些说法我以后再和你解释)。没有电脑就没有我们今天都在使用的互联网——当然你也不可能玩4399小游戏了。这封信,我就来和你聊聊你每天都在使用的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
你的第一台电脑是你老爸我05年在香港买的17寸笔记本,这是一家名字叫“戴尔”的美国公司生产的,它曾经是全世界生产销售电脑最厉害的公司,不过今天这个荣誉属于中国的联想公司。你应该注意到这台电脑就像一个只有两页(虽然这个页比较厚)的作业本:一页就是它的屏幕,一页则是它的键盘和鼠标。
这两页,其实是有专门名词的。那个屏幕,我们把它叫“输出装置”,你通过这个屏幕看到各种东西,比如一段视频,或者是一个游戏人物。而那个有键盘和鼠标的,我们就叫它“输入装置”,如果你在“输入装置”上不进行任何输入,输出装置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东西。输入和输出,是我们和电脑最直接接触的部分,嗯,顺便把这两个词的英文也记一下:输入(input),输出(output)。
作为输入和输出,电脑不是生来就是这样的。在你已经出生但还不太懂事的时候,我们家的电脑的输出装置,是一个很笨重的东西。它四四方方,就像你奶奶家里卧室那台厚重的电视机(当然尺寸小了一些),比你现在每天都在背的书包都重。这么重的东西,怎么可能放在笔记本上让人带来带去呢?后来人们发明了“液晶屏”——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种屏幕,可以做得很大,但它很薄,当然,就轻了很多。你现在在用的第二台电脑是台式机,它虽然不方便搬来搬去,但我敢打赌,你提起这个21寸的屏幕(可比你的笔记本的屏大哦)并不会费什么力气。
在输入装置上,人们的发明就更多了。早些年的时候,人们用的是一种叫“磁带机”的东西。这个东西你老爸我都没用过,我一开始接触电脑的时候用的就是键盘,按下一个“A”,屏幕上就出现一个“A”。我的第一台电脑是没有鼠标的,要过上那么一两年,我才去买了一个鼠标。当你在挪动鼠标的时候,屏幕上的那根指针会随之移动。我们就是这样“输入”,然后让屏幕做相应的“输出”的。
写到这里,小宝你大概已经发现,电脑有两种样子,一种是像一本本子的17寸笔记本,一种则是你今天在用的屏幕放在桌上,桌下还有一台机器的所谓“台式机”,而且,它还有一个键盘一个鼠标,这四样东西可不是在一起的。同样一个名字,怎么就冒出来完全两种不同的东西呢?
不要着急,还有呐,你每天都要玩一下的iPad就更有趣了,它有一个屏——嗯,这是一个输出装置,它的输入装置在哪里?你怎么向这个东西发出你想要的指令的?——比如,这个视频给我暂停一下——你是摸的!拿你的手指去触碰那个屏的!——可不就是触屏输入?
是的,人们在输入装置上又向前推了一步,从键盘鼠标发展到了触屏:这个屏幕不仅仅是用来输出图像文字了,它还可以直接成为我们的输入装置。是不是有些神奇?
还没完呐!你是不是一度很喜欢玩逃亡类游戏(我们其实叫它跑酷类游戏)?你操控一个人物跳上跳下拼命奔跑,想想你是怎么操控的?是不是拿着iPad左摇一下右晃一下?这又是一种我们输入的方式,利用iPad里的一个叫陀螺仪的装置,使得我们对iPad的晃动,让iPad明白,哦,你这是要让游戏人物向左拐弯。这个方式,笔记本也好台式机也好,它们可不会。你不信摇晃一下你的台式机屏幕试试?
再来看看你半年前还特别喜欢玩的WII?你挥舞着一个遥控器,那个拳击手就懂得左右开弓或者抱头防守。怎么做到的?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动作输入”,你的挥舞动作,就是一种输入,WII接受到了这些动作指令,让拳击手做出相应的动作。
所以,电脑不在乎它到底长什么样子,而在于:它必须有一个输入装置,也必须有一个输出装置。不过,不晓得你看到这里有没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指令输入,屏幕上为什么会怎样显示?这就是构成电脑的第三个必需品:算法。
算法这事,说起来就复杂咯,我们在下一封信里再聊聊?在这封信里,你要知道的就是,电脑是由输入输出算法三样东西组成的,至于它到底长成什么样,不重要。现在我来问你,上个星期老爸送你的那块智能手表,是不是电脑啊?
爸
2013年11月2日于南昌
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微信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
本文来源:魏武挥博客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