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细思恐极(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等词语走红网络,热议不断。这些网络成语为何会出现?干扰了汉语的纯洁性吗?对语言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对此,北京日报特邀请专家从正反两方面作深入分析。
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用语不时以形同“火星人用语”一般的模样,激起不明就里的公众一阵阵争议,最新的发明是所谓“网络成语”,主要在学生中流行。像“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四字词语,如果不加解释,可能家长、老师乃至“老网虫”都说不清楚其确切含义。但看似深奥,一经说透,普通人也都会明白。
对诸如此类的网络成语,从语言规范性或纯洁性出发,持不赞同态度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中学教师更怕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养成过于随意的语言习惯。不过,从青年文化的角度来说,校园里永远不缺让成人世界摸不着头脑的各种用语,借助“行话”或“切口”一样的表达方式,在自己与成年人世界之间构筑起一道鸿沟,保留一块“私属领地”,似乎是各个时代青少年的癖好乃至特权。
通常,这类特殊用语很难持久地发挥影响,使用者一旦脱离青年时代,也就走出了这块“语言领地”,而且这类语言本身新陈代谢速度极快,真正能“干扰”汉语言纯洁性的少之又少,倒是有些流行语逃脱了被淘汰的命运,成为文化积淀,升格为“纯洁的汉语”。所以,成年人不必杞人忧天。
不过,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网络成语,仍有可能忽略当前青少年所承受的文化冲击、他们的自觉探索和存在的不足,我们应该从中更多地看到汉语言的生机、今天一代人的成长,长远地说,还要看到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契机。
这些网络成语看似稀奇古怪,其实里面有一定之规,不但契合中国传统成语的部分构成方法,也吸取了西方缩略语的方法。比如,“十动然拒”就是一个有“出典”的成语。在2012年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一男生将历时212天创作的16万字情书装订成册,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送给心仪已久的女生。女生十分感动,但最后还是拒绝了他。此凄美故事传上网络后,激发了网友的创造力,新成语“十动然拒”问世之后,迅速走红。其实不少传统成语也是这样构成的,“卧薪尝胆”不就出自于越王勾践忍辱偷生发愤图强,最后报仇雪恨复国称霸的史实?
同样,“人艰不拆”并非单纯从“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中随意摘取几个字那么简单,作为成语,它表达了某种感悟,虽然略显稚嫩,但不能否认,这也是传统成语在内涵上的特征。成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不只是因为字词搭配精巧,能“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其内涵能打动人,产生共鸣。成年人可能觉得“得饶人处且饶人”理所当然,但青少年从切身经历中悟出“人艰不拆”的真谛,也是人生积淀,交流起来更能感同身受。
至于“喜大普奔”则明显运用了西方缩略语,反映了今天年轻一代所处的文化融合大环境以及他们对此的适应和反应。想想日常生活中随时出现的WTO、GDP等曾经让人不知所云完全外来的英语缩略语,“喜大普奔”的四个字好歹我们还看得懂。如果前者都能接受,那接受后者又有多大困难?
当然,把网络成语简单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成功继承或对西方文化的成功吸纳,那只是皮相。因为无论传统成语还是西方缩略语在表达上都有自己的逻辑和策略,并非单纯组词游戏。典型的传统成语通常有一个三层次架构,首先是成语所表达的意思,其次是为了方便听者明白这层意思所采用的故事,最后有能让这层意思为人精准掌握的语言形态。这就是由中国传统“言意”理论所派生出来的人际传播的“意象言”结构。
比如,“刻舟求剑”用来表达关于“两个坐标系相向运动时,如何判定某一物体的位置”的道理,但它不是直接采取现代数学的表达方式,而是借助“象”,即为传播道理而设计的形象生动的故事,将道理藏在情节之中,再用四个字将道理固定下来:其中“刻”具有静止固定的意思,而“舟”则代表动态因素,要在“动”与“静”的相对关系中,“求得一剑”就不那么容易了。传统成语如此复杂但又易懂,如此深奥但又明了的传播效果,显然不是网络成语所能企及的。反过来,这恰恰说明,今天的青年在传承文化上迫切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
同样,西方缩略语也有自己的规则和技巧,无论“金砖国家”(BRICS),即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的首字母来表达对新经济体及其发展前景看好的意思,还是把“BC”(英国石油公司的缩写)故意“误读”为“Beyond Petroleum”(表达“超越在商言商,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思),都成功地借偶然排列在一起的无意义字母,传播出明确的新意思。
同传统成语和西方缩略语做一比较,很明显,网络成语既缺了中国成语的神韵,也丢了西方缩略语的机趣,这种没学到别人长处,反忘了自己根本的情状,在中国成语里就叫“邯郸学步”。如此形容虽有“刻薄”之嫌,但还不离谱。
问题在于,当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创造成语”时,成年人尤其是学校主管部门和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什么帮助或者条件?如果能多看到学生面临的文化交融及其带来的困惑,根据他们现在的状况,营造一个友善的环境,提供一些知识上的帮助,甚至像电视上正热播的“汉字听写”节目那样,引导他们从掌握成语开始,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和运行逻辑,那最后收获的肯定不止几个成语,更有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的熟悉、认同、继承和创新,这肯定要比追求汉语言的“纯洁性”更应该为整个社会所关注吧。
不久前,“萌”、“亲”等网络新词书法作品挂进北大第二教学楼走廊,引发热议,人们对此褒贬不一。目前已被撤下。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