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肉假冒羊肉,猪肉冒充牛肉,戳穿牛皮,假牛肉现形之类的新闻一搜即有,随搜随新——这不,本周三,北京市食品办通报,本市销售的两款羊肉片被检出其他肉源成分。通报显示,在近期对本市流通领域食品抽检时,市工商局发现不合格样本10个。其中,北京大海潮商贸中心生产的“纯正羊肉片”被检出了鸭源性成分,这意味着肉片中混进了一定比例的鸭肉。无独有偶,北京成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涮羔羊”则是三种肉类齐聚,除了本应有的羊肉外,还检出了猪源性成分和鸭源性成分。
实际上,只要羊肉不是羊肉,或者不是100%的羊肉,已经是恶劣的欺诈造假行为。但饥荒年代过来的媒体以及受众,往往因为“还是可以吃的,毕竟都是肉啊”,似乎这造假罪过就不能引发愤怒了。于是媒体就道听途说中捕风捉影杜撰出老鼠肉的新闻,引发受众的厌恶和憎恨;然后,再将笔墨放在羊肉精上,污名化咸味香精,讨伐“一滴香”的无知又卷土重来,将普通的商业欺诈行为,千回百转到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上来才罢休。色素、保水剂等也粉墨登场,烘托气氛,直奔致癌的因果肯定。
事实上,新闻揭露了羊肉造假事实本身就是功德无量了,若能仔细揭露羊肉是什么肉在冒充,那是锦上添花了。有些时候,这还需要现代检测技术来帮忙。在欧洲列国一马平川的挂牛头卖马肉的马,不能萧萧班马鸣,为自己鸣冤,还是依靠DNA检测发现的。要想从检测上打击假羊肉泛滥的问题,目前也只能依据DNA检测去辨别市场上的真假羊肉。
其实,假羊肉事件的危害重心在于欺诈,也可能在于涉嫌使用咸味香精来掩盖已经腐烂变质的肉。这些被替代的假肉,通常来路不明,不可溯源,在养殖过程就存在监管缺失,更不会经历检验检疫环节,那么食品安全风险就不可知、不可控。
对于肉类制品的造假,各国食品监管都面临打地鼠的无可奈何。尤其中国消费者,浩荡的被假货欺骗者,哭着喊着要政府给他们做主。
扪心自问,每个人都是被动上当受骗?价格因素永远都是决定我们购买与否的首要因素。你买个假名牌手表,我买个假名牌包包,你买一点,我买一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消费环境下,造假堂而皇之浸润到每一个角落,假已然是生活方式之一了,为何偏偏把假羊肉拿出来批斗呢?这让鸡怎么看,鸭怎么看,以后让羊怎么混?
假货猖獗,从用的到吃的都有,痛诉已然无力。我们自己开开心心在买在吃众多假货。有人说,中国人不配做消费者,虽然言重但值得反思。
除了对非法添加剂嫉恶如仇,我们还需要对所有假冒产品,从山寨奢侈品到假羊肉,一视同仁,都眼睛里揉不得一点沙子,只有这样,记者才会越来越理性,不需要用噱头来迎合猎奇的心理,因为我们有正常的消费伦理观,有理性的消费常识。
末了,还是教大家一招,一般情况下,羊肉的肥肉是一丝丝地自然分布在瘦肉里,肥瘦相间,假羊肉则是肥瘦各占一边,互相粘结不紧密,用手一捏肥瘦便分离,煮熟后则会碎成片状。羊肉的口感比较韧,细嚼时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