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三件套”耗资过万 准大学生行头20年涨超百倍

:“三件套”耗资过万 准大学生行头20年涨超百倍

上周开始,广东高校迎来新生入学旺季。在报到通道上,这群率先进入象牙塔的“95后”孩子,行装较以往轻便,陪伴注册的家长也鲜见“三代同堂”齐出动,一派青春蓬勃。但记者调查发现,一身轻的准大学生们“行头”却一点不简单,各种轻薄的电子产品、银行卡饱含着“沉甸甸”的超前消费观。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入学的花费仅百来元,20多年来,大学新生开学消费涨升超过百倍。

高档电子产品成大学新生的“必备行装”。谢苗枫摄

轻薄“三件套”耗资过万

手提电脑、手机、银行卡通称为“三件套”,有的大学新生的行头里还有平板电脑、照相机、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

“别动,我先拍个照,发个微信……”上周四,在中山大学东校区,来自广东江门的大一新生张小亚(化名)手持智能手机,要求同来入学注册的高中同伴拿起通知书以大学校门为背景进行“摆拍”。

小亚的行装并不是特别多,就两个行李箱、一个背囊和一个斜肩小挎包。她告诉记者,行李箱内主要是秋冬的厚衣服、简单日用品以及少量的书籍,而背囊里则是手提电脑、平板电脑及各种电子产品的充电器。

“单是充电器就有5个。”小亚吐了吐舌头,如数家珍,“手提电脑、手机、iPad、相机、游戏机。”

长长短短的电线那端连着的是最入时的电子产品以及以过万元计的金额。

记者走访发现,今年入学的新生配有像小亚这样的行装并不鲜见。不少新生在论坛、微信的交流中,会把“手提电脑、手机、银行卡”通称为“三件套”,有的还会多了平板电脑、照相机、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

“撇开学费、住宿费,整个费用都要超过2万元。”来自广东湛江的王姓家长告诉记者,儿子收到华南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全家人就开始为他大学校园生活的装备忙碌起来了。他给记者列了个单子:入学前购买的秋冬衣服约3000元;某品牌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共约1.5万元;行李箱1200元;配眼镜、隐形眼镜及隐形眼镜药水约1600元。“生活日用品、床上用品打算到了学校再买。”

王先生说,20年前他与姐姐一起送外甥女到广州读大学,“床铺脸盆什么的都从家里带,到了学校再买些简单的日用品,也就一两百元”。“20多年下来,相差就有一百倍。”王先生感叹。

这是个别,还是共性?有多普遍?

连日来,记者在已经拉开迎新帷幕的广州大学城内随机采访了30名到不同学校报到或踩点“参观”的准大一新生。结果,近80%的新生为入学购买的衣服类花销近2000元;超过90%的同学的手机超过2500元;还有超过70%的学生计划入学后就购买笔记本电脑,期望价值为4000元左右;而床上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方面的支出约1500元左右;旅行箱一般需要500元左右;首月银行卡内零用钱大多约2000元,共计13500元。加上学费(以平均5000元计算)、住宿费(以平均1500元计算),“开学消费”合共2万元。

开支走高也有“隐情”

新生入学花费20年间翻了百倍,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是存在非理性攀比?或是校园内高消费令父母不忍委屈孩子?

“孩子读书10多年很辛苦,现在考上大学,给她买些东西是一种补偿,也是一种奖励吧。”林女士和丈夫月收入加起来约1.2万元,但给今年刚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女儿置备了3万多元的“装备”,从衣服到护肤品,从手机到相机,一应俱全。

据了解,物质水平的提高与家庭购买力的增强为准大学生入学消费潮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家庭收入的增长,同时市场经济引导下的价值取向的转变,成为当前消费观念转变的内在动因。”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位学者指出,特别是商家借开学消费潮进行的深度营销,对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产生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消费示范效应”,即,当消费者看到某些人因收入水平或消费习惯的变化而购买某类消费品时,尽管自己的收入没有变化,也可能仿效他人扩大自己的消费开支,或者在收入下降时也不愿减少自己的消费支出。“于是一些经济条件较一般家庭的消费需求也会超出正常预计水平,从而更加推高整个开学消费潮的‘水涨’。”该学者说。

记者通过调查还发现,“校园生活指数”20年间的攀升也催生了大一学生钱包内的“银行卡”数不断刷新纪录。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即将升读大四的李芸(化名)告诉记者,她入学时在饭堂吃一顿早餐约2元,现在3元;吃一顿便宜的正餐(一荤一素一两饭)当时约5元,现在大约要7元。“以前一个月伙食大约是500元,现在起码要700元。”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刚念完大一的尹姓男生则告诉记者,他去年报到时带了2000元现金作为零用钱。“买完简单生活用品后就只剩下约1000元”,没想到这1000元连一个月都熬不到,就要从父母给的银行卡内取钱。

事实上,“伙食费”仅是当今大学生的部分消费,谈恋爱、购买学习资料、“装身”等支出也在学子们的消费清单中占有不少席位。

支付宝最新发布的高校生网购行为的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全国超过55%的在校大学生加入网上“淘宝”大军。在广州,高校生网购人均年支出2930元。

“在象牙塔也不等于‘成仙’啊,整个社会的生活指数在增长,学习要成本,沟通要成本,找实习找工作都要成本,什么都贵。”尹姓男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吐槽”说:“真要只拿着两三百元,啥都干不了,书也别读算了。”

“消费”不等于“浪费”

家长在孩子入学时无需一次性集中高消费,相反的,可以抓住入学契机,在共同置办入学装备时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怀揣几百元是不是就无法入读大学?

近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发出的入学通知书经网友曝光后瞬间“亮”了。在该通知书内,学校提倡勤俭节约,建议家长提供给孩子的月消费一般为600元,最高不超过800元—1000元。

600元究竟够不够?这个标准是怎么算出来的?

记者联系该校时,有老师答复表示,标准主要是根据在校生的消费调查得出的。“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每月消费都在1000元以内,1200元比较个别,我们也调查过,这里的早餐大概3元,中餐、晚餐大概7元,我们认为600元可以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对于这样的建议,有不少高校老师拍手叫好。“时代确实在变,即时通讯软件和产品的投入给学生们的沟通造成了‘成本门槛’,但是不是一定要拥有高档产品,甚至多款高档产品?!”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桂萍认为,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在消费时并无节约观念,大手大脚,毫无节制,攀比之风也较为突出,对家长辛苦赚取的血汗钱并不珍惜。“学校通过这种办法来给新入学的学生上开学第一课,不仅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而且教会他们学习量入而出、合理消费,帮助他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尽管有家长认为“600元紧巴得没法读书”,但也有家长直言:“够过日子就可以,高消费的东西让他自己去赚。”

“作为父母,我们会满足他的基本生活,但如果要更高消费的物品或生活方式时,我们希望他能自己想办法。”广东某农资公司的副总经理林先生说,今年儿子也即将读大学,家里虽然经济尚可,但他希望儿子能“取财有道”,“如何在保持学业水准的情况下,赚取人生第一桶金,告别不劳而获,成为更优秀的人。”

暨南大学学生处负责人认为,时代在变迁,子女升学产生的花销不可避免,日常必需品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相应的“开学消费”水涨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南方日报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