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因为沉迷于塞班时代的辉煌而导致了智能机时代的溃败。柯达是最先发明数码相机的企业,但却怕影响其胶卷业务,不敢推广,最终在数码相机时代惨遭淘汰。
有人说,现在轮到运营商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运营商因为话音业务的辉煌而围堵voip业务,结果却引来了微信。自从腾讯推出微信,微信和运营商的关系一直是起起伏伏。从最初的“中移动信令耗尽事件”,到“微信收费事件”,微信一直是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微信的免费短信、语音对讲、发送图片等基本功能直接冲击了三大运营商的传统业务。从2011年初至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达到1亿,然而手机用户的人均短信量却下滑了7%。它轻而易举的推倒了运营商的围墙,创造了3亿用户的神话(现在据说已经远远不止3亿了)。有人惊呼,微信已经从精神上干掉了运营商。
但是,运营商真的就这么轻易被打败了么?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件事情:
事件一:2013年7月30日,腾讯与中国联通联合宣布在广东地区推出“微信沃卡”,除了专属微信的定向流量服务外,还推出了“微信支付”等5项特权服务。这是联通和腾讯的一次深入合作。不过,目前腾讯与联通的合作,暂时还在广东试点,但未来会根据情况进行全国推广,同时,腾讯与其他电信运营商的接触合作也在推进之中。
事件二:2011年8月23日,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在财报中首次公开解读了中国电信的“新三者”战略。即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
这几年,微信对于运营商的冲击,特别是移动多位领导在各种场合对微信表现出的“剑拔弩张”,一直是媒体报道的主旋律(无论有意无意)。然而我们发现,在微信对运营商冲击的问题上,腾讯一直都表现的很低调。腾讯私底下表示,自己已经积极主动地去与运营商洽谈移动互联网合作,而运营商也很希望合作。只是由于各家的网络制式、运营模式不同,合作需要克服很多障碍,所以各家进展不同。而面对媒体对于微信收费的提问,腾讯多次公开表示,微信没有收费的打算。这也表明,腾讯并不想正面和运营商发生冲突,更多的是想合作。
为什么腾讯不愿意和运营商撕破脸呢?我们知道,对于运营商而言,2G时代以经营话音业务为主。到了3G时代,流量经营变成了主流。在3G运营初期,三大运营商的套餐清一色是包月、包年不限量使用。由于无线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策略所导致直接后果就是数据卡横行,低价值流量的激增,以及网络的不堪重负。
发现了这么大的弊端,运营商自然不能任其发展。于是运营商转变套餐模式,开始从限时不限流量到限制时长加限制流量(例如包300小时,不得超过5G流量之类)。不仅如此,运营商还推出了针对手机的定向流量包业务。多少M的流量只能看视频,多少M的流量只能上QQ。可以说,从这一刻开始,运营商初步走向了流量经营的道路。我们看到联通推出的“微信沃卡”,扣除掉一些附加功能,其实它本质上就是一张定向流量卡。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尽管流量的去向可以通过定向流量包方式管理,但是运营商管道内跑什么内容还是不得而知。面对微信这样对运营商网络造成冲击的业务,运营商传统的流量经营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收费还是不收费,以什么名义收费,成了运营商头疼的问题。运营商迫切需要一种技术使他们摆脱劣势。
在这个时候,智能管道技术出现了。我们知道,无论OTT企业再怎么叫嚣打败运营商,它的数据还是要在运营商的管道中传送。在引入智能管道之前,运营商拥有的是一个“哑管道”,无法分辨管道中流量的真正价值。这就好像快递运送包裹,可能有的包裹里面装的东西价值上万,有的包裹里面价值只有几十块,但是仅凭外包装并不能识别。这时就会出现价值上万的东西承担价值几十块东西一样的风险,运送速度得不到保障,还有丢失损坏的可能性。不仅如此,对于运送货品的人来说,运送不同价值的东西并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他没有办法为寄送高价值货品的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而智能管道技术却改变了这一点。通过这项技术,运营商可以轻易判断出自己的管道中到底跑的是什么内容,尤其是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特定内容,比如微博、微信,网易新闻客户端、优酷视频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我知道你包裹的价值,我可以为你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高价值的优先送达,保证不会丢失和损坏。不仅如此,我还可以告诉你哪些人需要高价值的服务,你可以根据我的数据做针对性的营销。可以说智能管道的出现正是运营商走向精细化流量经营的重要一步。
可以说,有了智能管道的基础,运营商在和微信等OTT产品对话时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如果OTT企业希望得到良好的网络服务质量,那他们就必须按照运营商的要求优化自己的产品,减少资源的占用,同时向运营商缴纳一定的费用。作为回报,运营商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高优先级的服务,同时推荐高价值的客户给OTT们做针对性营销。这样,双方开展合作就有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更多可扩展的空间。
回过头来看看“微信沃卡”,它虽然是一个定向流量卡,但是它和之前的定向流量包有了本质的区别。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给微信打上了价格的标签,并且为之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这一点和香港的运营商PCCW类似(PCCW用户只要每月支付8港币的费用,就能够享受微信数据组合优惠包,微信用户可以不限流量使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业务,还能根据运营商提供的高精度位置信息寻找附近好友)。这种模式的改进让运营商直接参与到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中,不仅使得OTT业务更加规范、可定价,而且有效避免了被边缘化的下场。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了运营商对用户的吸引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其实,“微信沃卡”仅仅是运营商与OTT企业合作的开始,运营商和OTT企业的合作还会朝着更宽广的方向进行下去。从中国电信的“新三者”战略中,我们不难发现,电信未来发展的重点正是流量经营。管道化可以是劣势,也可以是优势。通过智能管道技术加深对流量经营的理解,提升流量的价值,进一步参与到移动互联网经营当中,这一切创造的利润将是十分可观的。在双方企业的合作中,运营商可以进一步熟悉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尝试开辟新的商业模式,从单纯三大运营商血拼的红海中走出来。从这一点上讲,两者之间的合作对运营商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微信而言,继续无视运营商的态度,等待它的必然是差异化的服务。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运营商没有义务为每个企业提供电信级高标准的服务。不给运营商付一分钱的微信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影响了其他业务的正常运营,运营商当然有理由加以限制。当3亿多的微信用户发现自己的微信定位准确度不如陌陌米聊,发送信息的实时性时好时差,微信还会那么令人满意么?显然,对微信而言,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合作才是。通过合作,运营商和微信可以找到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盈利模式,进一步提升双方的知名度,未来的合作空间也更为巨大。(移动金融,支付,电子商务等等)
运营商开始了逆袭,微信你准备好了么?
作者介绍:丁傲西,对互联网产品和通信行业有着浓厚兴趣,从事行业研究多年,微博@丁大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