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手机网民近八成,手机安全防患无小事

:手机网民近八成,手机安全防患无小事

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国内互联网民的大量增加显示出互联网高度信息化,更多的互联应用逐渐走进日常生活中。可是,人们在获得互联网给自己带来便捷的新闻、娱乐、消费、金融时,双刃剑效应也逐渐凸显,各种网络信息安全隐患正悄然地渗入。

手机网民迅速崛起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在2013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0%使用手机上网,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

受益于智能终端的大力发展,手机网民迅速崛起,成为上网主力军。在应用上,交流沟通类应用和信息获取类应用占据手机端主流位置。尤其手机搜索和手机聊天工具网民规模增长最多。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搜索网民数达3.24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11.3%。

在手机上,手机搜索的迅速发展成为一大亮点。网民不仅通过浏览器输入网址进行搜索,还通过搜索App、浏览器默认搜索引擎、浏览器首页推荐搜索引擎、手机内置搜索引擎、以及输入法和即时通信等工具导流进入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活动。这样各厂商为了争夺客户人群,更加重视移动搜索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势必对社会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手机网民在电子商务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报告显示,相比2012年底增长了3.9个百分点,手机在线支付网民规模增长了43.0个百分点。手机购物、手机团购和手机网上银行的使用率相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了3.3%、2.1%和2.7%。

拿上班路上随处可见的刷微博、微信聊天的手机网民来说,手机网民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信息的消费,便捷人们的生活;而且也推动着信息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推动经济增长。根据工信部的预算,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从而成为国家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手机安全隐患显现

手机网民迅速增长的同时,其手机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手机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个人隐私形同虚设。当前互联网下的社交平台渐渐为人们所喜爱。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类应用程序,已成为智能手机中最常见的应用。可是,在便捷的背后,隐私安全问题却是个很痛的包袱。一些不法分子已经开始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定位功能,定向追踪用户的隐私信息,为企业及个人造成巨大安全威胁。

免费的WiFi诱惑。很多时候,人们在商家店铺上看到免费的WiFi应用链接时而惊喜若狂。殊不知,这里面的危险系数是非常高的。一份最近发布的信息安全报告称,一些能够帮助用户免费“蹭网”的免费WiFi应用,可能潜藏巨大的安全风险,应引起用户重视。一旦黑客熟知某一区域WiFi热点账号,就有可能仿冒正规商家制造假冒账号,并进入WiFi应用提供的免费热点列表,从而实施WiFi钓鱼。那么你的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照片、通讯录、网银账密及其他电子账号和电子文档等信息就显露无疑。

手机SIM卡存在安全隐患,数分钟便能盗隐私。最近有德国密码破解研究员表示,每张SIM卡上都有一个隐藏的密钥,通过此密钥完全可以掌控遥控一部手机。因此SIM卡被入侵也变成分分钟的事,一点也不安全。如果自己的SIM卡被盗后,其中包括个人信息、身份证、银行卡号等内容都有可能被盗走,后果十分严重。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广泛,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相关的防范体系却远远没有台式电脑那么成熟,这使得智能手机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整治需多方共同努力

手机安全隐患带来的后遗症让消费者们胆颤惊心。目前的你或许还没感觉到手机安全的重要性,但是真要暴风雨来临,恐怕就为时已晚。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提高手机安全意识,从而防患于未来?

作为消费者,第一要普及手机安全知识。多参加安全普及教育活动及专门的知识培训,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二,提高安全意识。这就要求消费者在平时的手机操作上,勿随便使用免费的WiFi,同时,在手机运用平台上尽量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让不法分子无迹可追。再次,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勿浏览非法手机网站。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力度,打击非法活动、保护企业及个人的信息安全。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法律,做到有标准、有法可依、有管控的局面。

手机安全防患无小事,需要的是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持健康的手机环境;需要的是每个人都自觉地养成习惯和提高警惕。如此这般,手机安全的隐患才有可能越来越少。

本文来源:通讯信息报 作者:林政伟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