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正在重新发现硅。尽管惠普(HP)和飞兆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等电子产品先驱给围绕圣何塞的加州北部带来了“硅谷”这个昵称,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互联网以及初创企业Facebook和谷歌(Google)的崛起,它们的影响力日益衰退。
如今,电子产品制造业正在复苏,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苹果(Apple)及其出名的硬件/软件一体化卷土重来。谷歌正在生产谷歌眼镜(Google Glass),雄心勃勃地尝试打造一种新型可穿戴计算机,生产地点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圣克拉拉,距离谷歌总部所在地山景城(Mountain View)仅几分钟车程。
同时,加州正在涌现许多消费电子产品初创企业,它们可能很快会把更多制造业带回美国。硅谷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风投支持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例如Nest(智能恒温器制造商)和Jawbone(时尚的无线耳机、话筒以及健康追踪器制造商)。
新兴的硅谷企业利用Kickstarter等众筹(crowdfunding)平台为开发融资,例如开发99美元游戏机的Ouya以及用于智能手机的手表配件开发商Pebble等。本地供应商能够按照数码规格打印电路板,价格最低只有100美元,现成的高级多核处理器也能便宜地买到。
TechShop等遍布加州的所谓“骇客空间”和以硬件为主的孵化器,使业余人士及企业家能够利用3D打印和其他昂贵的设计和原型工具。
这些能力正在降低企业家进入国内硬件开发领域的门槛,就像10年前开源软件和廉价网络托管对初创企业产生的助推作用一样。设计师、前Kickstarter筹资人迈克•库尼亚维斯基(Mike Kuniavsky)表示:“根本层面的变化是,与5年前相比,现在生产小批量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他现在是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创新服务小组的成员。
“这引导一些小型初创企业考虑制造自己的硬件,我认为这也让大型硬件制造商考虑把制造业务转移回国。”
但是,大规模生产成品设备的成本依然高昂。目前而言,不管是初创企业还是老牌企业,几乎都完全依赖亚洲制造商来进行量产,这意味着需要经常飞往深圳以及其他工业中心。然而,有消息人士称,最大的此类供应商之一富士康(Foxconn)在加州制造谷歌眼镜,同时正考虑扩大在美国的生产规模。
去年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曾表示要扩大在美国制造Mac电脑。作为回应,富士康表示,为满足客户需求,“正在寻找机会扩大在美国现有的制造运营”,但该公司尚未宣布在美国展开任何收购或者建厂事宜。
总部位于台北的富士康已经在美国经营了大约10年,其在美国的很多工厂用于为惠普等集团总装或者定制PC及服务器。富士康在美的最大工厂位于德克萨斯州,其他的工厂分布在印第安纳州和加州。
富士康的前雇员以及现有雇员表示,就像其在东欧的类似工厂一样,这些工厂主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比中国的工厂更加依赖自动化。
就目前而言,与中国大陆的工厂规模(富士康在中国雇佣逾100万工人)相比,富士康在其它国家的工厂规模仍然很小。
但硅谷初创企业希望,富士康在美国的扩张或许能降低美国的制造成本,尽管这家台湾企业传统上不承接小企业的合同。
PARC的库尼亚维斯基指出,加州的代工制造商如Sonic等,仍然比其亚洲对手的收费高出30%-50%。他补充道:“如果你的利润率很微薄,你又必须降低价格,那就影响很大了,但成本正在下降。目前制造业还不存在摩尔定律(Moore's Law),但趋势正在浮现。”他指的是处理器价格每两年减半的长期趋势。即便对于融资很少的初创企业,仅仅制造数百件产品,以消费者可以承受的价格出售,在财务上也已经可行,而不必从一开始就订制数千件未经市场检验的产品。
与Jawbone和Ouya合作的旧金山设计公司Fuseproject的总裁伊夫•贝哈尔(Yves Behar)表示:“我认为,一个更加均衡的制造业正在出现,它既有国内的、本土的部分,也有海外组成部分。即便是最为复杂的制造业务,把其中一部分迁回美国也是有很多理由的。”
这包括他所说的“大众个性化”产品,即按照顾客的身体或者设计口味定制。
贝哈尔表示:“拥有自己的制造场所,就像(电动汽车制造商)Tesla在弗里蒙特所做的那样,允许做出很多细微的调整。工厂就在隔壁是一种竞争优势。”
英国《金融时报》 蒂姆•布拉德肖 旧金山, 莎拉•米西金 台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