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极客”只是一个小众群体的名片,但在这个被科学技术所重新塑造的时代,它完全称得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热衷于数据的“极客”内特·希尔(Nate Silver)彻底红了。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一役,最大的赢家除了奥巴马,便是号称“神奇小子”的希尔。
这一切源于,希尔在大选预测中玩了一通数字游戏。他准确预测了美国大选全部50个州的选举结果,凭着他的数学模型打败了一众人等——从时政记者、政党媒体顾问,到政治评论员们。
“你们知道谁是今晚的赢家吗?”MSNBC的新闻主播在选举开票夜如是说,“是内特·希尔。”媒体则一致认为,美国大选预测的成功不仅是希尔个人的胜利,也使所有书呆子们扬眉吐气。英国《卫报》评论称,“如果说希尔不是数据方面的超人,那么他无疑是个超级‘极客’。”
大选预测,“极客”的惊艳
希尔为何被冠以“极客”之名?在20世纪初的美国俚语中,“极客”(Geek)一词本应泛指某种“怪胎”。到1950年代,韦氏字典把这个字解释为疯狂的杂耍表演者。后来,“极客”开始特指沉溺于某样事物以至在主流人群中被边缘化的人。在电脑和互联网兴起后,早期的IT界人士纷纷以“极客”自居,标榜自己的技术高杆。此后,“极客”一词含义有所匡正,而“极客”精神开始成为开创性的热忱与技能的象征。总之,“极客”们有点鬼才,沉溺于技术,具备开拓精神。在常人眼里,“极客”们也多少有点怪异。
数据“极客”希尔成名,始于对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预测。经济学出身的希尔,精于数学和统计。此前,希尔干过经济咨询师的工作,设计过预测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中球员表现的系统,还当过一段时间的职业扑克赌徒。2007年后,希尔对美国选举中的各种民意调查统计和结果预测产生兴趣,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用统计学方法预测选举结果。在他的个人网站Fivethirtyeight.com(因美国538张选举人票数得名)上,希尔正式打响“精确预测选举”的头枪。2008年大选,他的数学模型准确预测中49个州的投票结果。2009年,《时代》周刊将希尔列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希尔的大选预测分析系统,基于对已有的民调结果进行综合,使用18世纪英国数学家贝叶斯的理论进行分析。他建模分析的关键在于,对于每项民意调查,根据其偏向性和历史准确度,分别赋予权重。然后,希尔会加入他认为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条件。接下来,就交给系统自动计算结果。希尔认为,首先必须承认对未来的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必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和错误,然后再用事实证据来测试预测的可靠性,不断调整后才能接近事实。
这种根据中立的数据模型计算,带有死理性派痕迹的独特方法,使得希尔享有“极客”一称。
有趣的是,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也偏爱数据挖掘工作。大选期间,他们打造了一个5倍于2008年规模的分析部门,并且任命了一位“首席科学家”。据奥巴马团队的竞选经理吉姆·梅斯纳介绍,他们的目标是“量化一切”,由数据告知应当关注哪些选民并且如何吸引对方。美国著名科普杂志《新科学家》甚至建议,以后的美国总统竞选应该多雇“极客”,少睬时政评论人。
大选前数周,希尔推出了关于预测的书作《信号与噪音》。他在书的序言里坦言,在成功预测2008年选举结果后,出版社希望他能写出一本“书呆子们出头日”的书。2012年美国大选后的第一天,希尔的这本处女作果然“出头”了。一夜之间该书销量蹿升至畅销榜第二位。
数据“极客”希尔受捧的背后,是整个美国社会对“极客”精神的日益认可。2012年,全球最大人力公司Adecco SA旗下的科技人力企业Modis公司的调查显示:“极客”在美国大受欢迎,比以往更受人尊重。Modis公司每年一度的调查显示,2012年有51%的美国人认为“‘极客’是成功的专业人士”,高于2011年的31%;有54%的人认为“‘极客’非常聪明”,同样高于2011年的45%。路透社对此报道称,“‘极客’们要主宰这个世界了!”
“极客”的发源与演变,也折射出IT业的发展过程。在最初的黑客词典Jargon File中,“极客”的定义是技术高超、超越极限、热衷解决问题的电脑高手,而在开发源代码运动倡导者埃里克·雷蒙德著名的《如何成为一名“极客”》一文中,过去的30年里,“极客”精神逐渐泛化成在汽车、电子、设计等诸多领域一种对待事情的态度。
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正是这个时代最富盛名的“极客”。在个人电脑时代之初,计算机“极客”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电脑疯子,他们的形象是离经叛道的“计算机嬉皮士”。这些“极客”当时给人的印象是:专注于技术研发,不爱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然而,计算机“极客”此后带着技术和产品逐渐从后台走上前台,并逐渐为主流商业和社会所接受。
“极客”在中国仍属边缘人
崇尚创新、自由和开放的“极客”精神,已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意识形态。如今,“极客”化教育已经在美国兴起。在美国加州的圣地亚哥县,拉里·罗森斯托克主力创办了由8所学校组成的“高技术学校(High Tech High)”。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教育领域试图改革后,诞生出这么一类特许学校。这类新型的公立学校会有严格的入学考试,以挑选具有相关专长的学生。
在高技术学校,罗森斯托克专门编制相关课程来督促学生创新,令其尽情发展自己的“极客”面。在教室里的墙上、桌子上和天花板上,从当地野生动物的观察指南到人力潜水艇, 布满各种各样的教学项目。在圣地亚哥当地的机场,还悬挂有高技术学校一个基于数学原理制作的美术项目。
“‘极客’们行事靠谱,他们会沉醉于所喜爱的事物。”罗森斯托克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称。高技术学校的教育“极客”化关键在于,打通学生连接成年人世界的通道。比如给教师设专门的厕所和休息室,允许家长在教学厅里穿梭等。“学校的一大经验是,孩子们需要和各自的榜样多交流”,前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教育投资负责人、曾担任该校校监的汤姆·亚克评价道,“一所大型高中往往会形成年轻人特有的文化,必须主动打破这种封闭。”
在他看来,“极客”化教育的成果令人满意。好的学校就是驱动孩子发挥创造力、使学习行为变酷的学校。高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到100%。而且,由于这些高中生在高等数学和科学课程上见长,所以当中许多人往往会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或是斯坦福大学。
“‘极客’精神的核心是好奇心。”网络支付系统Paypal创始人、硅谷创业家马克斯·莱文奇恩认为,“一日‘极客’,终生‘极客’。”随兴而起,追求技术、灵感、自由,这也是互联网行业“极客”们的共性。莱文奇恩在评论环境时曾表示,“‘极客’文化并非美国独有,我相信中国也会有很多‘极客’。美国的很多公司都是由‘极客’创立,或许只是因为美国“极客”起步很早。美国的‘极客’觉得自己很聪明,对很多事物好奇,他们会无所顾忌地尝试,因此人们更容易看到一些美国‘极客’成功的案例。”
引领技术潮流并推动变革,“极客”精神对美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如果说,这种创造力在美国随时可能转化为商业价值,相比之下,中国的“极客”离商业仍有距离。“中国的‘极客’们还没有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仅仅痴迷某一样东西,拿不出可商业化的原创作品,形不成独立的价值观和文化,难以有主流影响力。”中国互联网实验室发起人方兴东如此评价。在他看来,中国本土的“极客”文化,似乎还停留于小打小闹、兴趣小组的低阶段。
曾几何时,“极客”只是一个小众群体的名片,但在这个被科学技术所重新塑造的时代,它已经完全称得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方兴东认为,如果中国“极客”群体维持目前的现状,指望中国出自己的盖茨、扎克伯格,短期内不太现实。虽然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极客”人数已有爆炸性的增长,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