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刚刚发布的的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中,梁振英强调创意科技产业要“加大与内地合作”和“建立更多推动两地科研合作的平台”。作为一个让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和为内地企业国际化搭建桥梁的门户,香港扮演的的地位和产生的作用都非同小可。然而,在很多人理所当然认为香港科技公司应当运用“背靠大陆”的生存法则,但香港众多的科技公司却持相反看法。
当前中港科技行业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人才、业务、资本和政府层面。单从这几方面看,香港跟大陆的科技人却好像越拉越远,那合作的道路又应该如何走下去?
人才
包括香港和内地相互引进科技及管理专才,如香港的优才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计划等,表面上都吸引了不少内地科技专才对来港发展的兴趣。与此同时,国内传统跨国科技公司的高管也经常见到香港人的身影。但谈到成立科技创业公司,当前香港入境条件并不适合内地创业者来港创业,相反已有不少香港科技创业者北上内地开展科技业务,如香港人李英豪在北京创立钱方,林承仁在深圳创办无觅网,原Rotten Tomatoes创始人Patrick Lee和Stephen Wang也曾在厦门建立下班网等。
然而,随着近年内地互联网行业的爆发性增长,加上良好的融资环境,内地科技公司均能开出高薪来吸引人才,对于高管职务,百万级别年薪加期权更是互联网巨头的留人筹码。反观香港的科技发展环境非常局限,薪酬也没有明显的优势,香港对内地科技专才来说,吸引力已早不如从前。港人亦已失去了早年在内地发展的那种特权地位,即使在内地创业的香港科技人,大多是海归背景,在内地组建团队并将扎根内地作为目标市场,这些都淡化了其港人身份标签。
业务
单看两地业务的交流其实数目不少,内地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网等,都在香港设立分公司,拓展本地或海外业务;而香港的部分科技企业如Openrice、JobsDB、Baby Kingdom等,也在国内设立分站或与内地公司合作,早前的 TOM.COM,更是全面迁移,将内地市场作为其主要业务拓展;在科技外包领域的合作更是数不胜数,曾有不少外包公司将开发团队搬至内地以降低成本。
香港科企北上希望在其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而内地的互联网公司进入香港开展业务,大多带有一定特殊目的,拓展香港市场却是其次。比如内地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在港聘请记者和分析师获取第一手信息,还有过去1-2年在港推广较多的新浪和腾讯微博服务,更多是为了争夺香港具备优势的明星资源。本属各取所求,但在香港广受欢迎的Openrice、JobsDB等科技企业,在内地发展的业务却似乎不入主流,很多情况下只是港人北上时做参考的信息渠道。钱方李英豪也在回应我的文章中提到,“香港人太特别了,花几年好不容易做到香港第一了,发现同样模式根本不能复制到其它地区,就只能在香港自己玩。”加上随着近年内地科技职位薪酬晋升条件大幅上涨,对于外包服务公司来说,将开发团队移至内地也达不到“降低成本”的效益,两地的交流渐趋失衡。
残酷的现实就是香港科技产品已经很难在内地立足,而当香港渐渐失去作为踏脚石的利用价值时,香港科企又怎能天真地相信两地能平等地继续合作?MotherApp的创始人Ken Law认为,“eBay、Google等国际互联网巨头的中国战役大多失败告终,香港创业公司更不可能成功。香港亦不能作为外国科技公司进入内地的窗口,顶多是内地企业国际化的跳板。”Ken的观点相信也是很多香港科技公司对进入内地的顾忌所在。对这个“水太深”,充满山寨、不公平竞争的内地市场,香港科企更愿意潜意愿地绕开回避。
资本
资本合作方面,大家熟知的有腾讯、阿里巴巴、金山、91网龙等在都香港上市;有不少内地科技概念公司经过香港投行承销在美国交易市场挂牌;最近,国内的资本也开始关注及注资香港科技公司;香港也是很多内地科技企业融资时解构重组的离岸财务顾问基地。
请不要混淆,在香港上市企业与在香港开展业务并没有直接关系,而通过香港作为跳板在美国上市,香港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财务顾问。在这个层面上,其中涉及的中港合作也不是科技领域上的接触。从1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危机,已让香港本土的资本财团不再关注科技领域。香港的科技创业公司通常前往海外寻求融资机会,即使近年也有内地或者海外风险投资设于内地的基金关注香港的科技领域,但香港创业者往往对来自内地的资金或合作机会充满各种疑问和不信任,面对内地互联网巨头投资部门的战略投资邀约更是不知如何应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创业者对内地市场和投资环境的不了解,也缺乏相关融资经验。无奈的是资本活跃的香港,并没有让香港创业者负有先天优势。
展望
在人才、业务和资本层面,香港与内地在科技领域展开的合作成效并不理想,尤其近两年,内地频发公众事故,又在香港右派媒体舆论影响下,香港社会普遍对中港合作有所保留,甚至感到恐惧和排斥。即使眼见内地市场潜力巨大,也只能想想,最终亦只得却步。
现时看来,香港政府或许能加强科技领域中港合作的重要桥梁角色,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报告中也提及到政府将会付出的努力,让不少科技从业者看到了希望。但过往的施政报告中,港府也曾多次强调振兴香港科网行业的决心,而事实上除了建成了个被调侃为“地产项目”的数码港外,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成果,多少让大家对港府的执行能力失去信心。
要化解香港科技公司的内地恐惧症,从业者不能指望香港政府在近期内拿出解决方案。但无论如何,这是一道香港政府不得不解难题,港府是否能应验自己支持科技的承诺,我们拭目以待。最后,好奇一问,香港政府要帮忙创意产业,又是否只能无创意地一味重复“内地合作”,“建立两地互通平台”,“推广知识产权”呢?从基本的科硏人才培养,协助科硏产品商业化,国际化等着手,会不会来得更踏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