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再一次发明了手机?你同意或者不同意,这个圈子里的一些事还是在过去的六年中被改变了。譬如你必须忍受不同型号甚至不同品牌的手机外观越来越像(并且这一趋势正愈演愈烈);譬如你已习惯了通过“应用商定”获取应用和游戏,并回忆六年前将“PlayNow”或者“Ovi”商店里少的可怜的应用程序都下载手机中一一安装仅仅需要不到一天时间。
从2007年1月发布至今,苹果一代iPhone已经六岁高龄了,然而即便是6年前的一些小事,依然对行业对后来者造成影响。不只是外观、界面或者应用商店这些显而易见的部分,即便不谈这些改变行业的“大事”,依然有很多可能被人们忽略的小细节很有趣,并且一直在我们身边。
2013年,iPhone已经是6岁高龄了。
前手机中国总编辑、资深媒体人 桑磊
铺天盖地的“天地盖”
天地盖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产品包装设计方式,从iPhone到iPad再到Macbook,这种包装几乎被应用于苹果全系列产品上。然而这么传统而朴素的结构设计却在iPhone一代诞生并被苹果顺理成章的采用后,才成为后面几年里手机包装结构设计的标杆。
事实上,早先其他品牌的手机包装结构设计不乏佳作,有如MOTO RAZR V8的包装,内设双层并配有机关,前后抽拉,立体开启,瞬间V8“跃然眼前”,可谓奇技淫巧;有如诺基亚1系列超低端产品,铜版纸一体成型,支撑稳定、功能分区样样俱全,堪称小巧玲珑。
友商铺天盖地的选用“天地盖”作为产品包装,至少看重三点优势:包装四方剪裁减少浪费,四方折叠可完全依靠机械完成,双层结构支撑更为稳定(如某型号小米手机包装盒能够承受300斤的压力)。至于是不是真的受到了苹果的影响?不知道,我看十有八九。
从“不能拆换电池”到“一体化机身设计”
“用户不能拆换电池”是作为重要缺点出现在专业媒体的第一代iPhone评测文章中的,我们不知道苹果在iPhone一代更早的设计中是否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还是沿袭自iPod的设计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以肯定的一点是,iPhone开先河,后续越来越多品牌加入到“不能拆换电池”阵营中。
尽管是作为缺陷面世,但不能拆换电池却令手机ID/MD设计上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促使更出色的材质和更巧妙的设计加入其中,前者如MOTO 为新RAZR加入的凯芙拉材质背壳,后者则有诺基亚出众的一体化机身设计。
从“不能拆换电池”到“一体化机身设计”,还带来了一些连带效应,比如你永远不可能买到一款双电双充的iPhone5,同时单独给电池充电的“座充”这种古老的设备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同时,由于你没有办法携带多一块iPhone电池,因此iPhone(或其他不可拆卸电池手机用户)往往或选择携带一根移动电源在身边,从而催生了移动电源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在各大手机论坛的广告位和淘宝集市里。
SIM卡的故事
iPhone有意或者无意的对手机SIM卡产生了影响,包括拆装方式和形状(标准)等,同样是拜不能拆换电池所赐产生的连带效应。和传统的将SIM安置在电池下方的做法不同,iPhone的SIM卡从来都是一个独立的插槽开口,并通过一个SIM卡托架进行安装,为方便开启,苹果在包装盒内附带了一根针,并通过一个颇为巧妙的方式固定在说明书纸袋上。
几年过去,独立的SIM卡插口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设计选择,笔者手头的一部诺基亚Lumia920、一部步步高vivo X1均采用了这种设计,并都在包装盒中附送了别针,以及都采用了苹果iPhone4/4s的micro-SIM卡标准尺寸——这种小尺寸的SIM卡标准同样进一步扩展了手机结构设计和更大胆的材质使用。
随着iPhone5的推出,苹果已经将SIM卡尺寸标准“进化至”nano-SIM,不知道下一步哪家友商会跟进支持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