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80后”文学和新媒体的碰撞

:“80后”文学和新媒体的碰撞

【核心提示】其实,我们不能忽略网络新媒体的文化气质问题,必须意识到,平台的变化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空间气场的变化,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本质变化。这些根本性的变化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轻视了,有可能阻碍文学的发展,酿成无可挽回的危机。

“80后”乃至“90后”正是网络的一代,新媒体的一代。我对“80后”、“90后”有两个定义,如果说“80后”是“从平面印刷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过渡”的一代和“价值断裂”的一代,那么“90后”就是“完全数字化”的一代和“重建价值的一代”,同时又是更加自我的一代,也可能是更加远离传统并试图探寻新价值观的一代。无论定义如何在发展修正中,一个趋向是明显的,即他们共同拥有的数字化背景,以及这种背景的不断深化。

新媒体的影响:从形式到理念

稍稍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孩子们,新媒体的影响俯拾皆是,比如几乎所有孩子对除电视以外“两屏”的喜爱: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几乎所有孩子都可以“一心几用”:开着电脑做作业,塞着耳麦听音乐,敲着键盘Q网友,恰恰与从前“专心致志,一心不可两用”背道而驰。网络新媒体与网络新一代,如影随形,你不承认都不行,因为你完全可能OUT了。

他们是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迷恋网络、依赖网络是其主要特征,并且依靠网络创造出众多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体现为网络青年亚文化,如山寨文化、恶搞文化、迷文化、网络语言文化、自拍文化、情色文化、宅文化等。他们的网络生存平台主要有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电子邮件、博客应用、社交网站和网络文学等。他们喜欢平等互动,喜欢与成人一样拥有自己的话语空间,喜欢自由无限的沟通,网络为他们提供了这一完美的空间。

其实,重要的不是他们热衷的形式,而是一种理念、精神、风貌,往大里说是“时代风尚”,看似肤浅,其实深刻。比如,自由共享、草根平等互动等网络精神的牵引;游戏搞怪无厘头、自恋自夸等网络气质的熏陶;搜索引擎、无限链接等网络技术的训练。最近,有一本美国学者的专著《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被报纸媒体大量转载介绍,书中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医学论证告诉我们,网络一代已经被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从阅读方式到思维方式,从写作方式到伦理方式,从记忆方式到情感方式……互联网的出现代表着一种媒介转型时代的到来,一如从前“蔡伦纸”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新的文明正是借此而生而蔚为大观的。

养成新的文化趣味和审美习惯

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为“80后”青年群体寻找和建构自己的身份提供了一个虚拟又现实、模糊又安全的平台,不但培养了新一代的消费方式,同样也养成了他们的文化趣味和审美习惯。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迅速繁殖和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几种类型有恶搞文化、山寨文化、迷文化、情色文化等,表达出一种与主流文化迥然不同的非主流文化趋向。比如恶搞文化,又称为Kuso(恶意搞笑之意)文化,是指经由过程戏仿、拼贴、夸张等后现代伎俩对被主流文化视为经典的人士、事物和艺术作品等进行讽谕、解构、重组乃至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如在网络中出现的胡戈恶搞《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伟胜兄弟的《恶搞西游记》、《四六级恶搞》等。

网络新一代的青春成长和审美趣味流变,恰好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相吻合。1995年,1980年生人15岁,刚好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网络游戏传入并影响中国;1996年,起始于1994年的哈日哈韩文化大行其时;1999年,以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为代表兴起青春文学,“80后”喊出“自己写,自己读”的口号;2002年,1990年生人13岁,“火星文”出现,网络造就独立的虚拟空间,“非主流”为年轻人所青睐;2004年,网络歌曲成为年轻人“慰藉心灵”的最爱;2005年,“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风靡全国;2008年,“宅男宅女”现象成为话题;2009年,青春偶像剧等“快餐文化”消费开始流行;2010年,“开心农场”受到追捧,手机“微博”成为时尚。迅捷更迭的审美趣味隐含着“80后”、“90后”艺术期待的多变选择,同时也意味着当代艺术生成的多种可能。

文学发展要正视新媒体挑战

对这一情况,当今文坛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传统的纸介媒体的文学依然是主流,现在虽然有新媒体、新读者、新趣味,但都是传播方式的问题,只要加强新的传播方式和平台的建设,传统文学魅力依然,更有甚者主张坚持传统纸媒文学的古典精神,认为要坚守,因为它们不容于网络新媒体。

我可以想象古典传统与现代网络分道扬镳的未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小众的艺术,也许我们需要一种为高端精神追求服务的艺术,也许我们也永远需要一种纸介书写的语言艺术。但坚守有时可能与保守画等号,也有意义,但要承受不断边缘化、小众化的可能。当今文坛愿意因此放弃青少年,放弃新媒体吗?

其实,我们不能忽略网络新媒体的文化气质问题,必须意识到,平台的变化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空间气场的变化,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本质变化。比如大众传播方式的变化:从“集中控制式”转变为“参与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向“协议式”;从“信息中心式”转向“网络虚拟社区式”。截然不同的新媒体传播生态环境由此形成,而这些根本性的变化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轻视了,有可能阻碍文学的发展,酿成无可挽回的危机。

现实的要求是,我们如何找到文学与新媒体的结合点,找到传统文学精神融入新媒体“空间气场”的可能性,新媒体的文化气质是什么?肯定不是“神马”浮云,肯定不是洪水猛兽。不管老一辈人是否愿意,新一代的文学生产者、消费者将义无反顾、大步前行。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江冰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