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消息,在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军移动IM市场的同时,传统电信运营商并未坐以待毙。虽然起步相对较慢,但凭其与生俱来的通信优势,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步伐正在大步紧追,中国电信的翼聊便是其中一员。
年底用户目标5000万
去年10月,中国电信正式对外发布融合通信产品“翼聊”。“翼聊”基于真实的手机通信录,集多媒体消息、语音、短信、视频、电话会议、微博分享等功能为一体,是一个跨平台、跨终端、跨运营商的真实社交沟通平台。换言之,其他运营商手机用户均可使用。
它是由中国电信协同通信运营支撑中心负责研发运营,该中心是中国电信“八大产品基地”之一,2009年7月在浙江成立,是中国电信研发、运营支撑协同通信产品ECP的专属机构。
乍一看,翼聊似乎与微信、米聊等产品形态类似,其实不然。中国电信协同通信运营支撑中心总经理高智敏近日在接受腾讯科技独家专访时表示,翼聊是中国电信推出的融合通信、互联网的产品,是基于真实的用户,每一个翼聊用户都对应一个手机号码,它具备通话能力,这一点不同于互联网企业的同类产品。
据了解,翼聊是一款完全免费的聊天软件,用户无需支付短、彩信费用,只需支付少量流量费,就可以将消息发送到任何使用翼聊的手机用户,包括中国移动(微博)和中国联通(微博)的用户。
高智敏表示,就产品本身而言,“翼聊”整合了中国电信在通信、网络、云计算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与互联网同类产品相比,差异化之一的翼推送功能,即无论对方是否为翼聊用户,不在线等均可收到由翼聊用户发送的多媒体信息到用户手机号码上。
目前,翼聊主要支持IOS、安卓两大手机操作平台,以后者居多。去年年底,又推出了翼聊PC版。截至目前,翼聊用户达到1300万户。高智敏透露,到今年年底,翼聊的用户目标是突破5000万。
跳出IM思路做翼聊
“软硬兼施”已经成为三大运营商和各大手机厂商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移动IM更是成为一个新的爆发点。毫无疑问,翼聊是中国电信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之需而推出的一大战略产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谈到翼聊初期发展时,高智敏表示,翼聊起初的产品规划、发展思路是围绕IM进行的。现阶段首要任务是加速用户规模化拓展,因为来自市场的竞争形态已打破原有的计划节奏,尤其是来自互联网同类产品。
短暂回顾下近些年移动IM的市场,风暴尤为猛烈。一是源自国内的互联网公司,2010年,盛大网络推出KIKI,之后,开心网推出飞豆、小米推出米聊。此后进入2011年,1月腾讯推出微信,4月,盛大发布“有你”,5月,阿里巴巴推出了云聊。
而另一边则是以运营商为旗,2011年后半年,中国联通的“沃友”、中国移动的“飞聊”、中国电信的“翼聊”等产品相继亮相,一时间,国内IM市场百花齐放。
“行业竞争是好事,任何一个行业不能只有一家产品,这不利于产品和行业环境发展,但大浪淘沙后,剩下的只能是少数,这靠的就是在应用功能上有所创新。”高智敏坦言。
从第三方数据及行业分析人士来看,目前,移动IM市场微信的影响力当属第一。
对于翼聊目前发展困境,他表示,“我们一直在再向互联网公司学习创新,起初的翼聊和现在的翼聊发展环境已经改变,我们现在需要跳出IM的思路来运营翼聊,在功能创新上要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才能短时间达到规模化效应。”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困惑,高智敏也给出了基地的规划。首先是市场推广策略的创新。据他介绍,中国电信在“翼聊”上有两大差异化优势:第一,中国电信的融合通信产品能够和通信能力紧密结合,满足用户快速、便捷、真实沟通的诉求;第二,中国电信拥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而中国电信也会基于这两大需求,充分适应互联网的特点,按照互联网的规律发展业务,并且计划进行规模庞大的宣传促销,发挥口碑宣传的效应。
对于未来的发展,任何一个产品都最终都会考虑其商业价值。对此,高智敏透露,翼聊短时间内不会考虑这些,重点是产品用户规模化拓展,当有了一定的用户规模,市场会推动商业价值的呈现。只有翼聊的用户规模达到亿级别才会有所考虑,而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融合通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数据业务的逐渐兴起,让其语音、短信、彩信等传统业务受到严峻的考验,运营商自身也面临着管道化的危险,骤起的IM之旗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