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谷歌已经正式推出其网络应用程序商店Chrome Web Store。商店里的应用程序采用了JavaScript语言和HTML5规范等先进技术。并且Chrome应用商店大部分程序都能应用在任何一款现代浏览器上,而不仅仅是谷歌Chrome上。
iPad 已经改变了互联网设计,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互联网的iPad化”。正如iPad对互联网设计产生的影响一样,它对第二波网络应用程序的影响也表现得更为明显。
看过谷歌程序商店,我们很难不注意到有些应用程序与其iPad对应程序以及iPad 应用程序和iPad网站总趋势的相似之处 -- 有些程序简直就是其iPad对应程序的翻版。举例如下:
1. 今日美国
今日美国(USA Today)为iPad发行的新闻软件(USA Today for iPad)(iTunes链接)使用起来极为方便。它能提供完全根据iPad屏幕尺寸进行优化的阅读体验、以及极佳的触摸体验,并附带内置社交共享功能。
为Chrome设计的“今日美国”网络程序(兼容HTML5的浏览器也可在optimus.usatoday.com上访问此程序)近似iPad程序的绿色版。事实上,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除了一些iPad专用优化之外(主要是导航功能),它就是个iPad应用程序。
从任何意义上来讲,这都不是件坏事。此程序提供了标准今日美国网站之外的超级阅读及浏览体验。
2. NPR新闻网站
另一明显借鉴iPad对应程序的新闻软件是Chrome NPR。
我们都非常喜欢iPhone和iPad上的NPR应用程序,因此,其对应的Chrome NPR也被添进了我们的程序清单之中。其他浏览器也可在npr.org/webapp上访问此程序。
HTML5应用框架SproutCore曾被用来创建NPR程序的一个早期演示版。我们感觉早期演示中的某些元素已应用到新的网络版之中。
不仅界面十分实用、极具吸引力,还创建出不同平台之间的一致体验。
3. Flixster
为Chrome设计的Flixster网络应用程序(也可在flixster.rottentomatoes.com上访问)极清楚地反映了其iPad对应程序的布局。
想想左边栏目里缺少的滚动条——滚动条独立于主栏目之外——这跟 iPad程序完全一样。
不过,两种程序在按钮和导航站上的确存在差异。iPad程序使用的是屏幕底端(iPad用户界面设计的常见模式);而网络程序使用的是顶端。
此网络程序还设置了不足1000的固定像素宽度。在风景模式下, iPad的分辨率是1024×768。公平地说,许多上网本的分辨率是1024×600。但我们仍然认为设计这样的固定像素宽很有意思。
4. 亚马逊购物应用Windowshop
Chrome上的亚马逊购物应用程序Windowshop仅仅只是windowshop.com的一个书签,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它算不上是个出色的网络应用程序。
此网络程序与其iPad对应程序布局完全一致。
唯一的差别——这一点很重要——是在网络程序的右下端添加了一个滚动控制条,用户可以在程序内或不同板块间上下左右来回滚动。
对我们来说,这使得一点非常明白——那就是此程序首先是为触摸屏设置的,然后为鼠标和键盘进行了调整。
5. 地下气象
Chrome上的地下气象程序(chrome.wunderground.com上可访问)跟iPad上的对应程序存在差异。
但是,这款为用户提供绝佳方式查看和搜索天气情况的Chrome程序,的确与其他一些iPad气象应用程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例如,Weather HD (iTunes链接)采用非常类似的方式来展示天气情况。Weather HD使用动画图像(这也是地下气象希望效仿的一个方面),还能展示每小时的天气情况。但是两款程序的总体布局相似。
模糊HTML5和本地应用程序之间的界限
谷歌的官方定义可能是Android用于平板电脑,而Chrome OS用于上网本。但是实际上,似乎越来越多的网络开发者在设计网络应用程序时,将平板电脑外形因素和功能考虑在内,比如说多点触摸等。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许多iPad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HTML5。当然,为诸如iOS或Android等平台设计一款本地应用程序有一些好处——即便这个程序很大程度是上用HTML5编写的——但是,随着HTML5规范和JavaScript语言渐渐成为创建这种应用程序的基础,将这些程序移植到别的平台上或是设备中就显得并无任何挑战性。
上周,美国Netflix公司的工程师在博客中写道,公司决定在新开发的许多程序中使用HTML5规范。
很显然,许多其他公司也看到了这些优点。我们认为iPad的设计线索和未来的Android平板电脑将延续其对传统网络浏览器中网络设计和发展的影响。
虽然这些不同类型设备的真正融合——桌面和平板电脑——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用户已开始在不同计算平台上看到类似的用户界面、应用体验以及功能。
本文来源:腾讯科技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