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款7英寸的,就是电视购物里说的免费无线上网、支持上百项功能、只需799元的笔记本,这里拿是445元。”一个坐在柜台里的男人正在向来人介绍一款山寨笔记本。这里是深圳华强北桑达电子通讯市场,传说中亚洲最大的山寨本市场。桑达原本是个主营手机和手机相关配套产品的市场,2008年底开始逐渐转型为山寨本的集聚地。
但和隔壁明通、高科德、龙胜等手机市场的人头涌动相比,眼下桑达市场里显得不那么景气,销售人员比客户还多。这实际上正反映出山寨本的窘状,它并没能重演山寨手机一度风靡的盛况。
就如台湾的联发科给山寨手机提供了关键的助跑器作用一样,山寨本在中国出现,也缘起于台湾处理器厂商威盛电子所发起成立的“开放式移动平台产业战略联盟”(Global Mobility Bazaar,简称GMB)。那是在去年10月28日,威盛推出这一联盟,期望整合中小笔记本产业链配套厂商资源,提供完整的7-12英寸小型笔记本解决方案,同时借此在这一市场上从英特尔份额中争得一杯羹。
尽管威盛一直回避“山寨本”这一说法,试图澄清GMB白牌笔记本与山寨本的差异,但客观上,正是GMB的出现,才使得深圳电子行业的厂商们一头扎进了山寨本市场。业内称威盛为“山寨本领域的联发科 ”——联发科借助Turn-key手机芯片和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一举打破了手机市场的垄断并带来了山寨手机的繁荣。
在此之前,也不乏先知先觉者。浙江人李承涛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深圳超人实业公司在2007年之前的6年时间里,一直是MP3的代工厂商。但在2007年遇到了发展瓶颈,1400人的企业何去何从?他选择了山寨本。
他们买回笔记本电脑,拆开外壳来研究,一点一点比划着自己画图设计,去年初,终于开模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笔记本外壳。随后,他们找到同在深圳的创智成,为外壳搭配了主板,再加上其他部件,组装成了应该说是国内第一台山寨笔记本。
机器出来后,超人拿着它向潜在客户推介,但是应者寥寥。一直等到2008年10月,李承涛隐约感到机会来了,这才开始在深圳电子类DM刊物上发布广告,寻找产业链上的合作厂家。而今,笔记本外壳变成了现在公司的主营业务,裁员至四百多名员工的超人实业,成为了深圳最大的笔记本外壳设计制造公司。
在威盛的GMB出现后,深圳更多的电子行业厂商开始介入山寨本制造。而福州IT业的80后青年刘木和也嗅到了商机,他在去年11月9日注册了shanzhaiben.com的域名,随后便投身该网站建设。三个月后,他和网站的其他六名骨干干脆把工作室搬到了山寨本的大本营深圳,其中还有几个是举家迁徙。最初是他们去走访山寨本企业,找厂家做产品测评,如今已经有厂商主动上门来做产品测评,登广告。
刘木和建立的60个山寨本QQ群已是人满为患。“山寨本就是能让你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合适的产品,能对得起付出的成本就好。”MSN签名自称“山寨大王”的刘木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在山寨本产业链逐渐形成后,很多厂商开始意识到威盛Nano芯处理器的局限。由于英特尔所居的独占地位,很多相关软件都是按照英特尔的架构设计,威盛的兼容性不够。加上威盛 Nano和英特尔Atom的价格相差不大,多数厂商倒戈到了英特尔的怀抱。去年10月,深圳创智成等数家公司实现了针对威盛Nano和英特尔Atom处理器的主板的本土化生产,更是为山寨本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有了这些关键部件的帮助,山寨本的制造变得异常简单。南方周末记者在深圳一家山寨本企业参观时发现,在这个两百多平米的车间里,有两条生产流水线同时在开动,一条线上是公司原本的主打产品电话机,另一条线上是山寨本。流水线的两旁分别坐着工作人员,经过十几道手的组装,最后到监测人员手里时已经是一台整机。山寨机的产业链分得很细,各种部件都由专业公司完成,厂商的主要工作就是组装。
“看看贴在线上的图纸,再让工程师指点一二,你都可以自己装一台。”这家公司的销售经理王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事实上,很多宣称是制造厂商的山寨本企业,不过就是一个小车间、几个人、几把电动起子,就开始四处做广告拉业务,有业务了就开始组装、出货。
“就跟山寨手机一样,只要能够实现本土化生产,深圳就能造出物美价廉的东西来,我们的山寨本就有得做!”26岁的王诚乐观地认为山寨本会复制山寨手机的辉煌,但接下来,山寨本在市场的表现却显得难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