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的一纸通知引起了一些学生的紧张,有人甚至开起了如何应对反剽窃系统的“研讨会”,研究如何从论文行文、引文规范等技术层面上规避该系统.有学生提出了反“反剽窃”的“杀手锏”:将论文由文字格式转为图片格式.
也有学生对该方案表示赞同和欢迎,认为从长远考虑,这项措施的出台,无论对于学校还是个人,都是很有好处的,“特别是博士生,毕竟以后还要靠做研究、写论文吃饭”.
笔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于文献的规范引用等问题都知道得不太确切,该通知一公布,只好赶紧恶补学术规范相关知识,发现问题后就只能在实验室里连续泡了几天几夜,修改论文.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08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博士生陆春涛称:“通知出台我们肯定会有一些心理压力,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在想办法积极应对.对于论文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毕竟能够上武汉大学的学生,毕业论文也不会做得太差,再说,每个课题组也都有自己的要求.”
据笔者了解,武大这次仅抽查10%的毕业论文,且“名额由各院系推荐或自荐”,哪怕检查出来有问题也只是督促修改,并将检测放在答辩之前.这些措施相对温和,因此讨论反剽窃软件的帖子几天就沉下去了.
据了解,武大使用的反剽窃软件是由中国知网CNKI研发的,它以受检文章全文对比数据库,查找出雷同的地方,检测的范围涵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等多个数据库.
与此软件相类似的还有武大信息管理学院沈阳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该系统6年前就已开始研发,并已被包括杂志社、出版社和高校等约100余家单位教师和编辑试用.
沈阳介绍,其实同学们考虑的引文和参考文献使用、转引问题、增减非关键字符躲避检测等问题在反剽窃软件研发时都被考虑过,并有相应的解决措施.他们的软件虽然绝不放过伪装的剽窃,但也尽量避免误判.同时,他们软件的检测结果只是对相似度的一个呈现,并不会机械判断其是否抄袭,毕竟现在学界对“剽窃”的定义也没有定论.所以,是否剽窃,还是要靠人来作出最后的定论.
沈阳介绍,国外反剽窃的研究早在1976年就已经开始,并在2004年正式投入应用.目前,美国大学生平时作业也要经过反剽窃系统的检查.
4月29日,沈阳在自己的博客中说,该小组正在尽最大努力,争取今后数月推出面向全国学子免费在线防剽窃服务,使得个人能够使用ROST反剽窃软件进行自检.旨在采取积极预防的心态,防止大家无意识的抄袭发生,这也是他们设计该系统的终极目的.
据武大相关人员介绍,目前检测工作已经开展,有学生论文被打回,来到办公室找说法,似乎想质问自己怎么抄袭了.工作人员为其指出论文的不足,并强调这不是“抄袭”,只是有些“不足”.工作人员称,此次检测目前处于试验阶段,如果效果好,会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