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bbi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2000年上高三时,为了填报志愿,跟随一位同学去网吧查资料。
看到这位同学在雅虎聊天室里用英文与外国人聊天,感到很惊奇,“像是发现了另一个世界。”最初,zjbbi只会简单地浏览网页,到大一的时候,上QQ和校友录已经是上网的主要内容,那时他住的宿舍没有铺设网络。校内外的网吧5元/小时,他一次会上两三个小时,每个月五六百元的生活费,上网花掉一百多元。
“后来宿舍有了宽带,上网更方便、也更快了。”zjbbi说,除了学习和娱乐,大四找工作时,校内外的招聘网站也开始成为就业信息的发布平台。
毕业之后,zjbbi留校任教。每天需要上专业网站、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其中国外网站的使用比例占到四成,这些功能在很多时候甚至不可替代。“在网上看新闻,有时候会觉得一两个星期没看过电视了。”Zjbbi的生活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而实际上,对于整个中国大陆来说,互联网的出现也不过20年。
1986年8月25日,北京时间11点11分24秒,在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吴为民登录到西欧核子中心VXCERN王淑琴的账户上,向日内瓦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节点在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为“AcrosstheGreat Wallwecanreachevery 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当时我也发过邮件,速度非常慢,屏幕上的字一个一个跳出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叶铭汉说。1987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那封信在5天后才到达目的地。而现在的普通宽带,都已经达到可即时传送视频的速度。
而这一切,均维系在茫茫大海中数条光缆之上。一名网络工程师说,一条海缆直径不到10厘米。
“可以早点上床了”
“以前一会儿就要看看下载的进度标。”现在进度完全不动了,反倒轻松了断网之后,论坛上不断地出现可以用于登录国外网站的代理服务器地址,这都是网友们自助提供的。
一位网友将自己精心搜集回来的一些代理服务器地址,仔细地贴在论坛里。他留言说,“如果真是按照这种情况的话,意味着我们将在最少1个月的时间内都无法访问国外网站和登录MSN!这对于很多工作的时候需要使用MSN和浏览国外网站的用户来说,真是一场灾难。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来达到登录MSN或访问国外网站的目的,有需要的人士可以尝试一下。”网友们都通过这些代理上网,造成了这些代理的崩溃。“基本上是公布一个,挤爆一个。”但提供代理的网友还在不停的提供,一名网友说,这让他们“有助人的快感”。
27日这一天,对于公司职员孙小姐来说,是难得的清净。她说,她所在的公司是非国外的网站不登的,这下可好,一天都是没事做,平日里敲字的回声也没有了。闲暇之余,从网上下载了一首《单车恋人》,歌词饱含的青春细腻的感情,这让小孙忍不住追忆起美好青涩的学生时代。
建国门一家跨国公关公司的李先生原计划为美国一家客户的网站做更新,但是因为无法登录该网站,工作无法进行,不少同事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感觉突然一下子不忙了,同事之间还可以闲下来聊聊天,大家反倒还挺高兴的。”“以前一会儿就要看看下载的进度标。”一名美剧爱好者说,现在进度完全不动了,反倒轻松了,不用再到深夜等下完片子再睡,可以早点上床了。
脆弱的依赖
“当我在网上登不上CNN时,我感到很烦躁,完全没法工作了。”“我们依赖的网络,为什么如此脆弱。”这是断网之后,zjbbi最新的QQ签名档。现在他认为,很多东西,能不依赖网络的还是不要依赖。
“当我在网上登不上CNN时,我感到很烦躁,完全没法工作了。”一位国际新闻编辑说。
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对互联网信息的依赖,远远大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美国《网络新闻》杂志专栏作家米勒这样评价网络媒体:“新媒体很像野蛮的西部———无法无天,什么都敢登。”大部分美国人并不很信任网络上的消息,而中国人并非如此。
“对于中国人,网络的意义在于自由,这可能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表达渠道。”媒体工作者小吉说,“但断网事件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点:需要工具的自由是虚弱的,一旦工具失效,它支起的枷,又会紧紧地锁在我们身上。”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徐春柳 白杰戈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