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金雨
被念了多年“紧箍咒”的网吧管理,如今终于松绑了。11月24日,文化部、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
细读这则《通知》,其中亮点大致有四个:开多少网吧,市场说了算;无论多少台电脑,单体店都可开张;网吧还可兼营竞技娱乐、电子商务等;但监管没有松懈,如网吧距中小学仍不得少于200米。
“松绑”无限好,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还是难以挽救“近黄昏”的网吧业。这到底是一场“禁了又解”的有益转型,还是市场需求下的无奈之举?不妨先回望一下网吧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上网热潮来袭,网吧迎来发展高峰,记得那时候网吧规模不大,内部也很简陋,但价钱还挺贵。这时的管理较为宽松,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到了2000年,各地网吧数量猛增,激烈竞争让网速、硬件上去了,价格也下来了。同时问题出现了:非法网吧层出不穷,青少年上网玩游戏、打架斗殴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2002年,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一起未成年人上网不成恶意纵火报复事件,造成25人丧生。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毅然加大监管,从消防安全、网吧规模等各个方面设限,网吧业重新洗牌,市场逐渐规整、饱和。
面对这种情况,如今相关部门全面放开网吧审批,鼓励网吧行业的转型升级、改变一些农村网吧的糟糕形象,大有裨益。特别是近年,受移动互联网冲击、成本上扬等因素影响,网吧市场规模持续缩小已是不争事实。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网吧上网的网民人数仅占18.8%,而使用手机上网比例已达到83.4%。
但需求还在,市场也还有,网吧的转型升级显然已是非做不可的事情了。这是否意味着,网吧洗牌时代又来了?